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王忠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
作者简介:王忠祥,男,(1968—),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内容脱节、方式陈旧、队伍不足等问题,从更新理念、拓展内容、创新方式、强化队伍建设四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自媒体凭借传播速度快、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特性,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自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网络谣言、恶意言论等不良信息在自媒体平台上层出不穷,极易引发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大学生因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产生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的比例较高。此外,网络社交中的过度比较、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他人展示的美好生活,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网络暴力事件中,大学生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心理上也会受到冲击。因此,探索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迫在眉睫。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自媒体平台汇聚了海量心理健康科普资源,助力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李玫瑾教授在自媒体平台分享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视频,播放量高达数百万次,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借助自媒体推广,让更多大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专业心理帮助。自媒体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宣泄情绪的空间,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有研究表明,经常在自媒体平台分享日常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指数相比不使用此类平台的学生低 15% 左右。
2.2 消极影响
自媒体信息繁杂,虚假、负面内容易误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过度关注他人评价易使大学生产生社交焦虑。例如,许多大学生在朋友圈发布内容后,会频繁查看点赞和评论,一旦发现点赞数少或者有负面评论,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情绪。据调查,约 30% 的大学生表示在网络社交中会经常感到焦虑。对现实社交的忽视还会导致社交能力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社交的大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往往表现出沟通障碍。信息过载分散大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每天使用自媒体超过 4 小时的大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低于使用时间较短的学生。长期沉迷还会破坏作息,损害身体健康。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1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仍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个性化需求与心理变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很少提及自媒体相关的心理问题,当学生遇到网络成瘾、网络暴力等问题时,难以从课堂中获得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3.2 教育内容脱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围绕传统心理学知识,对自媒体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关注不足,缺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的内容。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材中,关于自媒体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容较少。超70% 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无法解决他们在自媒体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3.3 教育方式陈旧
多数高校依赖课堂教学和讲座等传统方式,对自媒体技术运用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多采用PPT讲授的方式,形式单一、互动性差。以某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讲座为例,到场学生虽多,但认真听讲的不足一半,大部分学生在讲座过程中玩手机,缺乏互动积极性。
3.4 教育队伍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媒体技术掌握不够,难以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许多教师不熟悉自媒体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无法利用自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且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师生比应不低于1:4000,但实际情况是,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达不到这一标准,平均每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口在5 - 10人左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4.1 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心理行为变化。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困惑和心理压力来源,从而制定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导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分析信息价值,提升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4.2 拓展教育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设自媒体相关内容,如网络社交心理、网络成瘾干预等。通过分析网络社交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社交中的心理现象和应对策略。关注网络伦理、信息安全等新问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引入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4.3 创新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预约信息等;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短视频,在抖音、B 站等平台发布,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利用微博组织话题讨论,如 “如何应对网络社交压力” 等,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课堂引入自媒体案例,讲座后线上互动,利用线上咨询平台提供 24 小时服务。
4.4 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媒体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自媒体技术培训课程,邀请自媒体运营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研讨,开展教学研究。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力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招聘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选拔培养具有心理学知识和自媒体技能的学生志愿者,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团队,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服务工作,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其影响和现状提出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未来,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需持续关注新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