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作者

孙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近年来,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日益流行,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性分层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本文围绕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究,以供交流。

关键词:分层递进;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引言

初中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班上也很可能会产生两个极端,那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相差太大。数学老师要对这种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合理运用分层递进法,提升数学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建立一个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1.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意义

1.1.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分层递进法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以及知识基础等各方面差异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在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中学习。此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了重视,初中学生在被教师关注后,其学习动机会极大增强,从而进一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不断进行探索,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此外,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区域环境中进行学习,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无效学习时间,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数学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1.2.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增强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较大,需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具有充足的学习信心,才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若信心不够,学生则很可能退缩,对于数学长期学习十分不利。分层递进法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每个初中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节奏,若采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则会有一部分学生处在不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影响学习效果。分层递进法会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层次划分,使得学生能够处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水平层次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信心。

2.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的步骤

2.1.学生分层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先要明确分层的目的与原则。学生分层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分层过程中,教师需保持合理性、科学性、公正性和灵活性原则。合理性即教师应将学生的感受考虑在内,不要给学生造成过度压力;科学性即教师需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分层;公正性即教师需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且不存在偏袒情况;灵活性则体现在分层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在对学生分层时需要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通过对各方面的评估进行细致分层,并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2.2.教学内容分层

在进行教学内容分层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清楚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存在哪些困难,以便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能够更加合理。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学习内容的设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快速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同时,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充分衔接,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科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会发生改变,教学目标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教学内容也需改变,需充分注重教学灵活性,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保持动态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2.3.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的分层是基于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进行的。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以实物演示、动画展示、图片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可为此层次的学生多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不断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为学生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不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更加自由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课题研究、项目式学习,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丰富数学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3.分层递进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的策略

3.1.教学导入层次化进行

导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其作为课堂的先导环节,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快速、专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中,很多教师会采用问题情境导入方式,但在问题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难题,怎样设置问题能够适合所有学生呢?在此过程当中,可科学使用分层递进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三个分式a/b、ab/b2、4a/4b,并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分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否相等?学生在第一眼看到这三个分式时,大多会回答不相等,教师可继续让学生思考,使用数学转化思想,学生会发现这几个等式是相等的,这时教师便可提出下一个问题:这几个等式为什么相等?相较前一个问题来说,此问题难度有所提升,学生需要对约分的概念深度理解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在约分的过程当中可依据哪些知识或定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并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为后续的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3.2.布置分层学习任务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是提高初中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讲解数学概念或者例题的过程当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速接受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在最近发展区内充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乘法公式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a+b)×(a-b)、(a+b)2、(a-b)2的式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学生在没有了解平方差公式之前也能够计算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答案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这三个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根据课堂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后续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

3.3.设置层次化作业

作业练习是学生对课堂所学数学知识的巩固,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学技能,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遵循分层递进法原则,设置多样化、层层递进的作业。以往惯用的题海战术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反复做同一类型的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教师可以采取两种层次化作业设置模式,一种为数量递进,给学生画出习题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科学分配时间完成作业;另一种为难度递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层递进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其与新时期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可以将其运用到初中数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递进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寅.鼓励式分层递进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渗透[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06):8.

[2]李会玲.谈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