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旦增索朗
身份证:542223199709080014 850700
0 引言
园林绿化工程融合了工程技术与生态艺术,涉及植物种植、地形塑造、园林小品建设等多环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的规模与复杂度不断增加,但施工不规范、管理粗放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导致苗木成活率低、景观效果退化快、维护成本高等现象。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路径,对实现 “建管并重、生态优先” 的绿化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特点
1.1 生态性与技术性结合
园林绿化工程以植物为核心要素,施工需遵循植物生长规律,考虑土壤、气候、水文等生态因子的协同作用,如苗木选型需适配当地气候,种植密度需满足植物生长空间需求。同时,工程涉及土方造型、给排水系统安装、硬质景观施工等技术环节,需协调好生态要求与工程技术的衔接,确保植物存活与景观功能的统一。
1.2 动态性与长期性
植物具有生长变化的动态特性,园林绿化工程的效果并非施工完成即固定,而是随时间推移逐渐呈现并演变。这要求施工与管理需具备前瞻性,不仅要保证初期种植质量,还需通过长期养护促进植物群落稳定发展。此外,工程后期维护与前期施工紧密关联,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后期管理的难度与成本。
1.3 艺术性与功能性统
园林绿化需在满足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基础上,体现景观美学价值,通过植物配置、空间布局营造视觉层次与艺术氛围。施工过程中需精准执行设计意图,如植物搭配的色彩协调、小品布置的空间呼应,而管理则需维护这种艺术效果的持久性,避免因养护不当破坏景观完整性。
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
2.1 施工环节的主要问题
施工前准备不足,表现为现场勘察不细致,对土壤肥力、酸碱度、地下管线分布等情况掌握不清,导致苗木种植后出现生长不良;苗木质量把控不严,存在规格不达标准、病虫害苗木入场等问题,影响成活率。施工过程不规范,如种植穴开挖尺寸不足、苗木定植深度不当、根系保护措施缺失,导致根系生长受限;给排水系统施工粗糙,出现管道渗漏或排水不畅,引发苗木烂根或干旱。此外,硬质景观与植物种植衔接不合理,如铺装路面高于种植土导致积水,影响植物生长。
2.2 管理体系的突出问题
养护管理滞后,重施工轻养护的现象普遍存在,施工完成后未制定系统的养护计划,浇水、施肥、修剪等措施缺乏科学性,导致苗木生长紊乱、病虫害滋生。管理责任不明确,多方参与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养护单位)易出现职责交叉或推诿,尤其在工程移交阶段,养护责任划分模糊,影响后期管理连续性。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施工与养护规范存在差异,缺乏量化指标(如浇水频次、修剪强度),导致管理效果参差不齐。
2.3 生态与景观协调问题
植物配置忽视生态适应性,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导致苗木成活率低或过度繁殖挤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景观设计与生态功能脱节,如追求观赏性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降低群落稳定性与生态效益。施工过程对原有生态破坏较大,如过度平整场地破坏原生植被与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或生物多样性下降,违背园林绿化的生态初心。
3 提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质量的措施
3.1 规范施工流程与技术标准
强化施工前期准备,开展详细的现场勘察,包括土壤检测、地形测绘、管线排查,针对性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如添加有机肥调节肥力、施用改良剂调整酸碱度);建立严格的苗木入场验收制度,核查苗木规格、健康状况,对不合格苗木实行退场处理。优化关键施工技术,如种植穴开挖尺寸需根据苗木土球大小确定(通常为土球直径的1.5-2 倍),定植时保持根系舒展并回填疏松 ;给排水系统施工采用防渗管材,合理设置坡度与排水口,确保浇水均匀、排水通畅。加强硬质景观与植物种植的协同施工,控制铺装高度与种植土的合理高差,避免积水影响。
3.2 完善养护管理体系
建立全周期养护机制,施工阶段即制定针对性的养护计划,明确不同植物(乔木、灌木、地被)的养护要点:乔木注重支撑固定与水分管理,灌木强调修剪造型与病虫害防治,地被关注杂草清除与覆盖保墒。划分清晰的管理责任,在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养护单位的职责边界,工程移交时进行全面质量评估与资料交接,确保养护工作无缝衔接。制定量化的养护标准,根据植物品种与生长阶段,明确浇水频次(如夏季高温时段每日早晚各一次)、施肥量(如生长期每季度施有机肥一次)、修剪周期,提升管理的科学性。
3.3 强化生态与景观协同设计
强化生态与景观协同设计需构建“生态优先、景观适配”的一体化体系。植物选择上,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采用乡土树种,因其对本地气候、土壤适应性强,可降低养护成本并维护生态平衡;通过乔、灌、草科学搭配形成复层植物群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对外来物种引入实施严格管控,确需引入的需开展生态风险评估,防止其挤占本土物种生存空间。
景观设计中深度融入生态功能,如合理配置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利用落叶特性调节不同季节的光照与温度;搭配蜜源植物、食源植物构建小型生物栖息地,吸引传粉昆虫与鸟类,实现景观观赏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的统一。施工阶段采取精细化生态保护措施,保留场地原生植被与古树名木,采用局部微地形改造替代大面积场地平整以减少土壤扰动,设置临时截排水系统控制水土流失,最大限度降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3.4 推动技术创新与人员培训
推动技术创新与人员培训是提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支撑。技术创新方面,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根系层墒情,结合气象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实现节水与精准养护;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红外设备巡检绿地,快速识别病虫害扩散区域、苗木生长势衰弱地块,提升问题响应效率。
人员培训需构建分层体系:针对施工人员开展苗木种植规范、地形整理技巧、安全操作流程等实操培训;为养护人员开设植物生理学基础、病虫害综合防治、修剪造型技术等专项课程。同时建立技能考核与持证上岗制度,将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具备专业资质,从技术与人力层面双重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4 结论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的实现,当前存在的施工不规范、养护滞后、生态与景观协调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规范施工流程、完善养护体系、强化生态协同设计、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可有效提升工程质量与管理水平。未来,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化与技术的进步,园林绿化工程将更加注重“建管养”一体化,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塑造特色景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生态支撑。
参考文献
[1] 董孟斌,房苗苗,刘迎.现代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华建设,2024,(02):56-58.
[2] 张彬.园林绿化施工要点及养护路径[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S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