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及活动开展策略研究
当周太
碌曲县文化馆 747200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改善,民众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对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更多要求。如何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职能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活动的开展模式和服务水平则是基层文化馆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藏区基层文化馆的缩影,在做好民族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文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们有必要借鉴和学习,探索出基层文化馆的发展之路。
一、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一)文化传承与保护功能
基层文化馆承担着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1]。文化馆借助各种文化活动,把传统文化活化并融入到当今社会之中,对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通过举办锅庄文化周,把锅庄舞这种传统文化中的藏族舞蹈以展演的形式带给人们,活态化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另外,文化馆还具有挖掘、整理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之夜等形式,把民间非遗技术及民间老艺人,请上舞台,用现代的方式演绎藏族民间艺术。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功能
基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为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需求服务 [2]。文化馆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为群众就近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香浪节期间一系列民俗活动的开展,为群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搭建了重要平台,有效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文化需求;通过设立图书阅览、艺术辅导培训、文艺演出等服务项目,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来,并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类”。
(三)社会教育与引导功能
基层文化馆的各项工作开展文化活动,在不同形式的实践中传递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落萨尔节、拉卡节等传统节日在庆祝节日之余,使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节日当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以主题展览、文艺汇演等举办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再如,插箭节等宗教文化活动的有序进行,反映了文化馆的职能对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文化馆开展工作教育群众,提高参与群众和创造群众的文化素养,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积极分子和文艺爱好者。
(四)促进经济发展功能
基层文化馆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间接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3]。比如,锅庄文化周期间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签约活动、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地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业发展;非遗文化之夜等展示活动,带动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馆通过人才培育,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基层文化馆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拉动作用,创造了明显经济效益。
二、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策略
(一)强化资源整合配置
基层文化馆应建立起多元的文化资源整合模式,通过统筹多种资源来实现文化活动的整体效益。一是人力资源方面,文化馆应建立人力资源库,把专业文化工作骨干、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统筹在一起,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兼职的工作队伍,还应加强与大专院校、文艺团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借助外来人才队伍,通过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组织优秀的文化人才参与到工作中来,增强文化馆组织的资源配置。二是资金筹措,应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积极创新资金来源,争取社会资助、企业赞助、文化产业发展创收等,达到多元化文化资源配置;当然设施设备的配置也要注重共用共享,通过与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合作,使场地设施可以共用。如在举办锅庄文化周期间,就通过整合体育部门在场地举办篮球运动会,商务部门招商引资活动,使得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三是文化馆应构建资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各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做到资源使用心中有数,统筹科学使用。
(二)创新活动内容形式
首先,基层文化馆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创新,提升文化活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内容的创新上要坚持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在不失文化本真的前提下,吸收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比如在非遗文化之夜活动中把传统的打铁花和现代的灯光音响相结合,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冲击,除了能够满足传统群众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迎合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在内容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要在文化活动中创新互动、参与等环节,设置体验环节、互动游戏等吸引群众由原来观众的被动欣赏转变成参与式的欣赏,例如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文化馆在文化活动中安排了观看梨园剧演出、绣虎春牛舞展示、民间画工展技艺、花灯展传统纸扎工艺、打铁花、高跷、舞龙、秧歌、狮子、麒麟舞等一系列项目,此外还要进行活动形式上对数字化手段的创新,采用网络直播、多媒体展示等形式进行活动内容的扩大化、影响力化。其次,文化馆要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进行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要有差别化活动,比如设计老年、青年、儿童等各种活动节目,吸引不同的人群;同时,活动的时间安排要灵活,活动的时间设定除了集中举行,还可以开展常态化、小型化的活动来满足群众的日常化文化需求。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整的基层文化馆人才培训机制,为文化馆事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一是要有系统具体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文化馆工作人员去接受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训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文化理论、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数字化信息应用、文艺创作等多方面培训。二是要完善传帮带机制。可以通过老同志带新人、专家对口培养文化馆业务骨干等渠道,使文化馆的业务知识与经验很好地传递出去,实现信息交流和业务学习的目的。三是重视与文化专业院校联系,可以通过实习生的带训带教、文化馆师生的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为文化馆培养专业人才。四是为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民间文化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也要有专门的机制,通过设置传习所、组织传承班等多种形式保证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五是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可以从严格招募制度、统一规范培训、注重激励等方式入手,为文化馆事业建立一支结构良好、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六是要考虑人才资源的激励作用,可以通过人才的开发和人才的激励机制,为文化馆的未来发展营造一种开放性的大环境,提供“井喷”型的人才思路,同时,人才提供出成果、人才创造条件以及得到发展的前提,都可以通过给人才创造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环境,提高待遇条件,予以荣誉表彰等来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结语
县级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组织者、服务者、引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作用毋庸置疑。的工作做法也说明只有立足本地、发挥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繁荣基层文化艺术事业。县级文化馆只有在新时代找准定位,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才能真正扮演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文化传人、文化服务者。
参考文献:
[1] 许应平 . 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及活动开展策略探究[J]. 艺术科技 ,2024,37(20):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