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现场施工技术的应用
张清师
身份证:410526199109217675 8500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更新步伐的日益加快,市政道路桥梁的建设规模与技术复杂性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 H ,更是展示城市现代化水平与综合承载力的“窗口”。 市政 质量与安全要求高等显著特点,其现场施工技术的选择、 验的施工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对高精度、高质量、 和分析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的现场技术应用,对于优化施工流程、保障 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现场施工技术应
(一)地基与路基施工技术
地基是道路工程的根基,其稳定性直接决定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常遇到软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地质条件,因此地基处理技术至关重要。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换填法、强夯法、排水固结法以及水泥搅拌桩、碎石桩等复合地基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核心在于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方案,并通过严格的现场试验确定施工参数,确保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路基作为路面的基础,其施工质量主要体现在强度、稳定性和平整度上。路基填筑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填料的选择和压实度的控制。施工中需严格控制填料的种类和含水率,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铺筑厚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等均需通过试验段确定,并采用核子密度仪、灌砂法等手段进行压实度检测,确保每一层都达到设计密实度,为后续路面结构提供一个坚实、均匀的支撑平台。
(二)路面结构层施工技术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混合料拌合、运输、摊铺和碾压四个环节。拌合站的生产需严格控制沥青、集料、矿粉的配合比和拌合温度,确保混合料均匀一致。运输过程中需采取覆盖措施,防止温度散失和离析。摊铺是保证路面平整度的关键,需采用自动找平的摊铺机连续、匀速作业,并确保摊铺温度符合要求。碾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需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合理选择压路机组合,确保压实度和平整度达到设计标准。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核心在于混凝土的制备、浇筑与养护。施工中需精确控制水灰比,确保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强度。浇筑过程需连续进行,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和振动梁等设备进行充分振捣,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表面处理需保证平整、粗糙,以利于层间结合。浇筑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养护,通常采用覆盖土工布并洒水的方式,防止混凝土因水分过快蒸发而产生裂缝,确保其达到设计强度。
二、市政桥梁工程中的现场施工技术应用
(一)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桥梁基础是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荷载至地基的关键,其施工安全与质量是整个桥梁工程的基石。对于深水或深基坑基础,围堰施工技术是首要环节。钢板桩、钢套箱等围堰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需充分考虑水深、水流、地质及承台尺寸等因素,确保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桩基是桥梁最常用的基础形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工艺流程包括:场地平整、埋设护筒、钻孔、清孔、钢筋笼制作与安放、水下混凝土灌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例如,钻孔需严格控制垂直度和孔径,防止塌孔;清孔必须彻底,确保沉渣厚度满足要求;水下混凝土灌注必须连续、快速,确保导管埋深,避免断桩等质量事故。对于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预制桩(如 PHC 管桩)以其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的优点也得到广泛应用。
(二)下部与上部结构施工技术
桥梁下部结构主要包括墩台和盖梁。墩台施工通常采用大模板或爬模、滑模等工业化模板体系,以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施工效率。盖梁施工则需考虑支架的搭设方案,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施工荷载。
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是桥梁建造的核心,根据桥梁跨度、地形条件和经济性,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法是一种主流技术。该方法利用挂篮在桥墩两侧对称、分段地浇筑梁体,直至合龙。其技术难点在于线形控制和高程控制,施工中需通过精密的测量和仿真计算,实时调整立模标高,确保成桥后的线形平顺、受力合理。对于大跨度拱桥或斜拉桥,转体施工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既有交通或通航的影响,通过将桥梁结构在岸边预制完成后,整体或分块转体至设计位置,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施工工艺。此外,预制节段拼装技术也在城市桥梁中得到推广,它将桥梁在工厂预制,再运输至现场进行吊装连接,具有施工速度快、现场作业少、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
三、现场施工技术应用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市政道路桥梁现场施工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城市环境日益复杂,施工场地狭小、地下管线密布、交通疏解困难,对施工组织的精细化要求极高。其次,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大跨度钢混组合结构等,对传统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技术难题。再者,社会对绿色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如何有效控制施工扬尘、噪音、废水排放,实现节能减排,是施工技术必须面对的课题。
展望未来,市政道路桥梁现场施工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以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核心,实现设计、施工、运维的全过程信息集成与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进行实时监控,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和巡检,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施工方案、预测风险、提升决策效率。二是施工装备的自动化与机器人化。研发和应用自动化摊铺机、智能机器人焊接设备、自动化布料振捣设备等,将人从繁重、危险、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施工精度和安全性。三是绿色建造技术的全面推广。推广使用环保型建材、节能型施工设备,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实施施工过程扬尘和噪音的智能监控与治理,构建环境友好型施工体系。
四、结论
市政道路桥梁的现场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是决定工程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核心要素。从道路的地基处理到路面的精细铺装,从桥梁的深水基础到上部结构的精密拼装,每一项技术的应用都凝聚着工程智慧与实践经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施工现场技术正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现代的科学驱动、智能驱动转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积极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理念,必将推动我国市政道路桥梁建设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新台阶,为构建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实可靠的交通保障。
参考文献
[1] 穆云龙.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及病害防治分析[J].建筑结构,2023,53(07):149.
[2] 林安周.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6):85-87.
[3] 崔家盟.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质量管理[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2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