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营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张弘
身份证:632124199008204013 810000
引言
生态修复营造林,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重建的核心林业活动,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我国虽在此领域 地区仍固守 “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模式,片面追求造林面积与成活率,忽视了 年年造林,不见成林”或“成林不成景”的尴尬局面。这种模式不仅造成 浪费, 更可能对脆 二次干扰。因此,深入剖析当前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索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推动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生态修复营造林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前期规划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生态修复的成功始于科学规划,但当前项目普遍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首先,本底调查不充分,对土壤、水文、植被等关键因素把握不准,易导致“一刀切”的规划方案,脱离实际生态承载力。其次,目标设定单一化,仅聚焦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忽视了水源涵养、生物保育等多重功能的协同提升,使修复后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稳定性差。最后,规划常忽视生态连通性,修复区域呈孤立斑块状,阻碍了物种迁徙与基因交流,制约了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恢复。
(二)树种选择存在单一性与外来化倾向
树种选择是营造林的核心,当前却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树种结构单一化,为追求速生和便于管理,大规模种植杨树、桉树等纯林,虽短期生长快,却形成了结构简单、稳定性差的生态系统,易爆发病虫害,消耗地力,生态功能远不及天然林。二是过度依赖外来树种,部分区域为追求新奇或高产,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其因缺乏天敌和适应性,易挤压乡土树种生存空间,破坏生态平衡,甚至成为入侵物种,对区域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技术应用模式僵化,忽视近自然理念
传统的营造林技术模式相对僵化,未能充分体现近自然林业的思想。一方面,人工干预过度。从整地、挖穴到栽植、抚育,往往采用高强度的人工措施,如全面整地、化学除草等,这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环境,也加剧了水土流失,与生态修 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对“近自然”理念理解肤浅。近自然营造并非简单地模仿天然林外貌,而是遵循自然演替规律,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构建接近自然的混交林结构。但在实践中,许多所谓的“近自然林”只是将几种树种简单混交,未能形成乔、灌、草复合的立体群落结构,无法有效模拟天然林的生态功能。
(四)后期管护体系缺失,重营造轻管护现象突出
“三分造,七分管”,后期管护是确保造林成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然而,“重营造、轻管护”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首先,管护资金投入不足。 项目资金大多集中于造林阶段,而用于抚育、间伐、病虫害防治、防火等长期管护的资金严重短缺,导致许多幼林因缺乏及时抚育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其次,管护责任主体不明确。许多工程在验收交付后, 能有效落实,存在“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真空地带。最后,缺乏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对修复后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健康状况、生态效益等缺乏长期、连续的监测和科学评估,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优化管护策略,使得修复工程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 优化生态修复营造林技术的主要措施(一)坚持科学规划,树立系统性思维
针对规划问题,必须将科学性和系统性贯穿于生态修复的全过程。首先,强化前期调查与评估。在项目启动前,应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对修复区域的生态本底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建立“生态账本”,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制定多功能、复合型修复目标。规划应综合考虑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碳汇、景观游憩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制定定量化、可考核的修复目标,避免单一指标导向。最后,构建生态网络格局。将修复区域置于更大的生态尺度中考虑,注重与周边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的连接,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网络,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和稳定性。
(二)强化乡土树种应用,构建生物多样性
健康的生态系统必然是物种丰富的。在树种选择上,应回归自然,尊重本土。首先,大力推广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长期适应当地环境演化的结果,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是构建稳定生态系统的基石。应建立区域性乡土树种苗木培育基地,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其次,营造复层混交林。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配置乔、灌、草比例,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多样的复层混交林。通过模拟天然林群落结构,提高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和对病虫害的自然调控能力。最后,审慎引种,严防入侵。确需引种外来树种时,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并建立长期的生态监测,确保其对本地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
(三)推广近自然经营,应用多功能林业技术
推动营造林技术从“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转型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应降低人工干预强度,推广使用保护性整地、机械除草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和土壤结构,为自然演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借鉴其理念,通过目标树经营、林下补植、促进天然更新等技术手段,逐步引导人工林向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近自然林演替,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构建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健康森林生态系统。
(四)建立健全后期管护与监测评估机制
保障修复成果,必须构建长效的管护与评估机制。首先,加大后期管护投入。应建立“造林-管护”一体化资金保障机制,将管护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预算,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渠道,为长期管护提供稳定资金来源。其次,明确管护责任主体。推行“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林权所有者或专业管护队伍的主体责任,并建立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最后,构建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建立覆盖修复全周期的动态监测网络。定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形成“监测-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为后续的精准化管护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结论
生态修复营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面对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树种单一、技术僵化和管护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通过坚持科学规划、强化乡土树种应用、推广近自然经营技术以及构建长效管护机制,我们才能有效提升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成效,真正实现山川大地由“绿”变“美”、由“美”变“活”的华丽蝶变,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齐艳红,俞春花.生态修复营造 及改进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7):68-70.
[2] 翁振坚,陈媛.生态保护修复营 业科技情报,2023,55(0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