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难点与突破路径
隋长有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党群服务中心137600
一、引言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作为记录工作轨迹、支撑决策制定的基础性工作,其规范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运转效率与服务质量。在当代治理体系中,档案不仅是历史凭证,更是跨部门协作、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这与高职课程中强调的共同体意识在理念上相契合 —— 均注重通过系统性建设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当前,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如档案收集零散、保管混乱、利用低效等,制约了其功能发挥。同时,高职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表明,系统性建设与协同推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这为档案管理规范化提供了有益启示。基于此,本文立足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实际,结合共同体意识培养中的协同理念,探索规范化建设的难点与突破路径,以期推动基层单位档案管理提质增效,同时为跨领域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思路。
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价值与工作要点
(一)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价值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有助于破解档案资源分散、利用不畅的困境,使电子与纸质档案形成对应衔接,为采购、人事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提供信息支撑。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可消除档案收集、整理、存储等环节的盲区,理顺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为深度挖掘档案中的历史经验与数据价值创造条件。另外,保障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深化改革战略相匹配,依托规范化管理框架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标准,使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基于此,为提高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探析规范化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工作要点
档案收集的完整性是规范化的基础。基层单位档案来源广泛且分散,需通过横向联动各部门、纵向贯穿各环节,结合内外部信息同步采集的方式,划定归档范围,确保档案能全面反映单位工作全貌,为各岗位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档案鉴别的准确性同样关键。需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通过细致审查筛选出真实、有用的材料,剔除冗余与虚假信息,使档案能切实反映单位运营实际,为决策制定提供可靠参考。档案整理需做到分类清晰、编排有序,以部门或项目为单位形成系统化卷宗,方便随时调取利用。
三、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难点
(一)监督机制缺乏动态性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监督多停留在定期检查层面,缺乏实时跟踪与灵活调整,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习惯性沿用旧有做法,忽视规范流程。例如,在档案移交环节,因监督不到位,部分部门未按规定时限提交材料,造成档案断档;在利用环节,违规借阅、涂改档案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
(二)培训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
档案管理培训多采用统一授课形式,内容偏重理论讲解,忽视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例如,对档案专职人员与业务部门兼职档案员采用相同培训内容,前者缺乏进阶技能指导,后者难以理解基础归档要求。
培训方式也较为单一,多为被动听讲,缺乏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如同某些课程中脱离实际的理论灌输,导致工作人员虽参与培训却未能真正掌握规范要领,在实际工作中仍沿用错误方法,制约了规范化建设推进。
(三)技术应用与管理融合不足
部分基层单位虽引入信息化工具,但多停留在简单扫描存储层面,未能与档案管理流程深度融合。例如,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对应关系混乱,检索系统功能简陋,无法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导致“信息化” 沦为形式。这种技术应用的表层化,如同缺乏体系支撑的工具使用,未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效率、强化协作方面的优势,使档案管理仍受限于传统模式,难以适应规范化建设的时代需求。
四、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突破路径
(一)构建动态化监督网络
借鉴高职课程中通过多元互动强化共同体意识的做法,建立 “部门协同 + 实时反馈” 的监督机制。由单位办公室牵头,联合人事、业务等部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巡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重点关注档案收集的及时性、保管的安全性。
引入数字化监督工具,对档案流转全过程进行记录,如电子借阅系统自动记录使用痕迹,发现违规操作即时预警。同时,建立意见反馈渠道,鼓励工作人员对管理漏洞提出建议,形成 “监督 — 改进 —再监督” 的闭环,如同通过师生互动优化课程设计一般,使监督机制始终与实际工作需求同步。
(二)打造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参考课程建设中 “因材施教” 的理念,针对不同岗位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对专职档案员侧重信息化管理、档案修复等专业技能;对业务部门人员则简化培训重点,聚焦本部门档案的收集范围与移交规范。
创新培训方式,采用 “案例研讨 + 情景模拟” 模式,结合工作中常见的档案遗漏、错归等问题进行实战演练,如模拟项目档案归档流程,让学员在操作中掌握规范要点。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跟踪机制,通过定期考核与日常观察,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培训能切实解决工作难题,如同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反馈优化内容一样,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三)推动技术与管理流程深度融合
以共同体意识中的协同理念为指导,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档案管理各环节。搭建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智能关联,通过关键词检索、权限分级等功能提升利用效率。例如,在平台中设置跨部门共享模块,相关科室可凭权限查阅所需档案,减少沟通成本。
引入自动化管理工具,如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保障档案存储环境,电子签章系统简化审批流程,使技术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成为规范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定期组织技术应用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熟练运用系统功能,避免 “有技术不用” 的现象,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档案管理规范化。
五、结束语
基层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难点的突破需要借鉴多领域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高职课程中强调的系统性与协同性理念。通过构建动态监督网络、分层培训体系、融合技术与管理流程,可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使其在支撑决策、服务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档案管理规范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虽领域不同,但在系统性建设、协同推进等方面存在共通之处,跨领域的经验借鉴能为双方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二者的结合点,在提升档案管理效能的同时,为基层单位中的共同体意识培育创造条件,实现管理创新与理念落地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颖 . 高校大档案管理模式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以上海地区为例 [J]. 北京档案 , 2022(12):38-40.
[2] 杨宝国 , 崔杨露 .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突破路径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2023, 36(10):29-30.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10.012.
[3] 郭若涵 . 城建档案馆档案开放的法律要求 , 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 [J]. 档案学研究 , 2024(6):22-30.
[4] 温晓梅 . 治理重心下移视角下基层属地管理之困与突破路径[D]. 郑州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