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张培毅
身份证:140104197507110318 030021
化工过程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复杂系统,其安全运行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续,更直接影响到公共环境与社会稳定。随着生产装置的大型化、工艺路线的复杂化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潜在的安全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动态化和连锁化的新特征。传统的、依赖人工巡检和单一仪表报警的安全管理模式,在风险识别的全面性、预警的及时性以及控制的有效性上均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并构建一套先进、可靠、智能的化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已成为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化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框架演进
现代化工安全管理的理念已从被动式的“事故处理”和“合规达标”,演进至主动式的“风险预控”和“本质安全”。与之相适应,技术框架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提出一个“五阶闭环”的安全管理技术框架,该框架将安全工作视为一个持续优化的动态循环。
第一阶段:动态风险辨识与建模。这是安全工作的起点。传统静态的风险评价方法(如HAZOP 分析)难以捕捉生产过程中因工况波动、设备老化、操作失误等引发的动态风险。因此,现代风险辨识技术强调将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相结合,构建能够实时反映系统状态变化的动态风险模型。
第二阶段:多维度智能感知与数据融合。风险的精准感知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前提。化工过程的安全监测已从单一参数的点式测量,发展为覆盖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组分、振动、声波、视频图像等多维信息的立体化感知网络。关键在于数据融合技术,它能够消除不同传感器间的信息冗余与矛盾,通过算法将海量、异构的原始数据提炼为对特定风险状态的有效表征,从而为风险预警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石。
第三阶段:基于知识的动态风险预警。在获取高质量感知数据的基础上,预警系统不再是简单的阈值报警。它利用构建的动态风险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工况,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前瞻性预测。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识别出偏离正常工况的细微异常模式,并预测其演化路径与潜在后果,为争取宝贵的应急处置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阶段:主动控制与安全联锁。预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采取行动。当系统预测到不可接受的风险时,控制策略必须从常规的PID 调节切换为安全联锁模式。现代安全仪表系统作为关键执行单元,其设计遵循“故障安全”原则,通过冗余配置和严格的逻辑表决,确保在危险时刻能够迅速、准确地将过程导入一个安全状态。同时,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能够提前对过程进行微调,主动规避风险区域,实现更平稳、更本质的安全控制。
第五阶段:系统评估与反馈优化。安全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每一次安全事件、每一次应急响应,乃至每一次成功的风险规避,都应成为系统学习和优化的数据。通过对整个监测与控制链条的闭环评估,可以反过来修正风险模型、优化感知策略、完善控制逻辑,形成一个“实践-认知-优化-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路径,不断提升整个安全系统的鲁棒性和智能化水平。
二、核心技术体系的深度剖析
能感知技术是体系的“感官神经”。它不仅包括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新型传感器硬件研发,更侧重于软件层面的先进信号处理技术。例如,利用小波分析对非平稳的振动信号进行降噪和特征提取,以实现早期故障诊断;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泄漏物料进行组分识别和浓度反演;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异常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动态风险预警技术的核心在于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大数据平台为海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流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长短期记忆网络等,被用于构建预测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学习正常工况与异常状态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实现对故障的早期预测和剩余有效寿命的预估,将安全管理提升到了预测性维护的全新高度。
主动控制与联锁保护技术集成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可靠性工程。安全完整性等级的确定与验证是确保安全仪表系统有效性的核心。通过采用冗余容错结构(如1002D, 2003)和严密的可靠性计算,确保联锁系统在需要时“万无一失”。同时,先进的控制算法如自适应控制,能够克服过程模型的非线性与时变性,使控制系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仍能维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统一。
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技术体系已日趋完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不同厂商、不同时期建设的系统间数据难以互通,制约了数据融合与全局优化的效果。其次,智能算法模型的“黑箱”特性导致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在关乎安全的关键应用中,可解释性是建立信任和满足法规要求的前提。再者,安全仪表系统的可靠性验证与测试成本高昂,且难以覆盖所有故障模式,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仍需加强。
面向未来,化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一体化数字孪生平台的构建,将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实时映射,在虚拟空间中进行风险模拟、策略推演和人员培训,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精准管控与优化。二是可解释人工智能(XAI)的引入,通过算法透明化,让智能预警与决策过程变得清晰可信,增强人机协同的信任度。三是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理念的深化,将安全考量从设计阶段贯穿到退役处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对设备健康度和系统安全性的持续量化评估。
四、结论
化工过程安全监测与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技术的进步是推动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的根本动力。本文所构建的“五阶闭环”技术框架及其核心支撑技术体系,为应对现代化工生产的复杂安全挑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未来,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孪生、可解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着力解决数据融合、模型可信度和系统可靠性等瓶颈问题,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必将迈向一个更加智能、主动和高效的全新阶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基石。
参考文献
[1] 崔秀华.煤化工过程中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08):7-8.
[2] 杨哲.化工过程本质安全技术研究进展[J].石油炼制与化工,2021,52(1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