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作者

李昭昱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463000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合,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拓展教学边界。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浪潮汹涌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层面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到各级学校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设备,此融合无疑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诸如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不断涌现,亟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合的现状

(一)资源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可获取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呈指数级增长。涵盖时事新闻视频、权威政策解读文档、专家学者的深度剖析音频以及各类相关主题的图片等。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筛选出较为合适的资源。例如,在讲解经济生活中 “宏观调控” 相关内容时,有的教师会选择近期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解读视频,且来源多为权威媒体或政府官方发布渠道。但同时,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筛选过程耗时费力,部分教师也难以全面整合资源,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学校逐渐意识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已将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了定期的培训,内容包括基础软件操作、教学平台使用以及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融合技巧等。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停留在基础层面,如在办公软件中,仅能进行简单的 PowerPoint 操作,难以制作出富有交互性的教学课件。在教学平台使用上,部分教师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课程创建、学生管理、作业发布与批改等环节存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三)教学模式现状

传统的高中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创新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应用。线上,学生通过学校搭建的教学平台进行预习,观看知识点讲解视频、阅读电子教材章节内容并完成测试题目;线下,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和重点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和互动讨论。但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线上预习环节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测试题目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线下讨论有时也流于形式,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方面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网络思政课教学资源来源繁杂,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罔顾内容准确性与专业性。在对一些时政热点的解读中,常出现歪曲事实、片面解读的情况,极易误导学生,与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理性思维的目标背道而驰。例如,在讲解国际政治关系时,某些自媒体发布的视频资料,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视角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简单粗暴的解读,学生若长期接触此类内容,难以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资源筛选整合困难:教师在筛选资源时,缺乏精准高效的筛选工具。互联网上海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如同无序的信息海洋,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经验与有限的搜索技巧,逐个甄别。以寻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 的优质教学案例为例,教师需在多个教育资源网站、学术数据库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中反复检索,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且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契合教学目标的资源。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

培训效果不佳:当下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缺乏学科针对性。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培训未充分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与实际需求。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软件应用时,未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软件制作生动且富有思政教育内涵的课件,如将时事热点以互动式课件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思政原理。同时,培训过程未充分考虑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的个体差异,采用 “一刀切” 的教学方式,导致基础薄弱的教师跟不上进度,而基础较好的教师又觉得内容浅尝辄止,无法有效提升应用能力。

(三)教学模式方面

线上线下衔接不畅:线上预习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却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平台功能的不完善,如视频加载缓慢、测试反馈延迟等,严重影响学生的预习体验与效果。更为关键的是,缺乏有效的预习监督机制,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预习进度与学习情况,导致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未能真正理解预习内容。这使得线下课堂教学时,教师难以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讨论,线上线下教学无法形成有机整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多数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对教学平台的功能挖掘不够深入。例如,在线教学平台具备丰富的互动功能,如投票、抢答、小组讨论区等,但教师往往仅将平台作为展示课件的工具,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来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

(四)教学效果评估方面

评估标准不科学: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中,过度侧重知识考查,而忽视了思政课对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塑造等核心目标的考核。以考试为例,试卷中主观题评分标准模糊,教师在评分过程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及在思维和价值观层面的提升。同时,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也缺乏具体、科学的观察指标,仅以发言次数衡量学生参与度,忽略了发言内容的质量与深度,无法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与收获。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合虽前景广阔,但目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资源质量问题,需建立资源审核机制,开发智能筛选工具;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优化培训内容与形式,完善激励机制;教学模式方面,要升级教学平台功能,鼓励教师探索创新;评估体系需制定科学标准,涵盖教学各环节。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锦华。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J]. 教育研究前沿,2024(3):35- 42.

[2] 林晓红。高中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J]. 教学创新论坛,2024(2):18- 24.

[3] 赵宏伟。论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 [J]. 教育信息化探索,2024(1):25- 30.

注明:本文系 2024 年度河南省教育资源保障研究一般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立项号:2024JZB1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