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工程机械节能创新设计与能效提升机制研究
宋建新
身份证:320382198010235519 213000
引言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全球能源结构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程机械行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采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其高能耗、高排放的特性也使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关。据统计,工程机械保有量巨大,且多以柴油为燃料,其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工业领域占有相当比重。传统的以增加动力、提升负载为主要目标的增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以节能创新设计为核心,辅以科学的能效提升机制,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精细化”、“低碳型”转变,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碳中和目标下工程机械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十字路口。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源结构单一,碳排放强度高。绝大部分工程机械依赖传统内燃机,燃烧效率接近物理极限,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减排空间收窄。其次,作业工况复杂,能耗波动大。工程机械常在变负载、恶劣环境下工作,发动机与液压系统长期处于非高效区运行,能源浪费现象普遍。最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缺位。当前行业关注点多集中在使用阶段的直接排放,而对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回收再利用等间接环节的碳足迹缺乏有效管理。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碳中和目标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倒逼企业将节能环保技术置于核心战略地位,催生了对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化技术的巨大市场需求。谁能率先在节能创新设计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引领行业技术标准与价值取向,从而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二、工程机械节能创新设计的核心路径
(一) 动力系统多元化与高效化转型
动力系统是节能的核心。创新设计路径主要包括:(1)新能源动力替代:积极探索纯电驱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纯电驱动以其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的优势,在矿山、港口等固定或半固定作业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混合动力则通过“油电协同”,在保留传统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能量回收和智能启停,显著降低油耗。(2)内燃机深度优化:在传统动力领域,通过采用高效燃烧技术、废气再循环、可变气门正时、智能热管理等技术,持续提升内燃机的热效率,使其在更宽广的工况范围内保持高效运转。(3)能量回收与再利用:针对工程机械在制动、下坡、液压系统卸荷等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能量,设计高效的能量回收系统(如液压储能、飞轮储能),将以往被浪费的能量回收并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利用,形成能量的闭环管理。
(二)液压系统高效化与智能化集成
液压系统是工程机械的“肌肉”,其能量损失占整机能耗的很大一部分。节能设计聚焦于:(1)负载敏感与功率匹配技术:摒弃传统的恒功率或恒流量控制,采用先进的负载敏感系统和电控比例技术,使液压泵的输出流量和压力与执行元件的实际需求精确匹配,从根本上消除溢流损失和节流损失。(2)静液压传动与混合驱动:采用静液压传动技术,省去复杂的机械传动部件,减少传动损失。同时,发展“液压+电动”的混合驱动模式,由电动机驱动液压泵,实现发动机与负载的解耦,使发动机始终运行在最优经济区间。(3)系统集成与数字化控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优化管路布局、阀件选型和系统集成。
(三)整机结构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是“以轻节能”的直接体现。结构重量的降低,意味着对动力需求的减少,从而带来连锁的节能效应。创新设计路径包括:(1)新材料应用:在关键承载部件上,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的应用,可以在保证甚至提升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整机重量。(2)结构拓扑优化与仿生设计:借助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对结构件进行拓扑优化,去除冗余材料,实现材料的最优分布。(3)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推行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便于零部件的通用与替换,同时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材料浪费,从源头上实现节能降耗。
(四)智能化控制与能量管理
智能化是实现全局能效优化的“大脑”。通过智能化手段,将上述各个独立的节能子系统有机整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具体而言,智能作业控制利用机器视觉、GPS 定位和传感器技术,使设备能自主识别作业对象、规划最优路径,减少无效动作,降低单位产量能耗。同时,整机级能量管理算法可统筹协调发动机、电机、液压系统及储能装置,根据实时工况智能制定最优能量分配与回收策略,实现全机系统能效动态最优。
三、工程机械能效提升的长效机制构建(一) 政策引导与标准驱动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激励与约束政策。一方面,设立工程机械节能技术专项研发基金,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加快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工程机械能效标准与碳排放限值,通过法规“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同时,建立完善的节能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为市场提供清晰的消费指引。
(二) 市场激励与价值实现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推行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采购、差别化税收等经济手段,降低节能产品的市场准入成本和使用成本,使其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探索建立设备租赁、能效共享等新型商业模式,将节能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激发企业应用节能技术的内生动力。
(三)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共建机制
工程机械的能效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紧密协同。主机厂应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能源服务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投入研发,共享技术成果。同时,鼓励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完整生态闭环。
四、结论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工程机械行业责无旁贷。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本文研究表明,通过在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结构轻量化和智能化控制四大维度实施节能创新设计,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工程机械的能源利用效率。而要确保这些创新技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则必须构建一个由政策引导、市场激励、产业协同和人才支撑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贡献坚实的产业力量。
参考文献
[1] 阿尔孜古丽·吾买尔,刘焱.工程机械自动化中节能设计理念的应用路径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02):60-62.
[2] 葛志伟.探讨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现状与发展[J].液压气动与密封,2021,41(1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