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化技术在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乔勇

719300 身份证:61272219930421161X

0 引言

矿井通风系统是保障井下作业环境安全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矿工生命安全与生产连续性。传统通风管理依赖人工巡检、经验调节,存在参数监测滞后、风险响应迟缓、系统调控粗放等问题,难以应对深井开采、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安全挑战。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通风安全管理升级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精准调控重塑管理流程。当前,技术应用正从单一设备升级向系统集成优化演进,如何构建适配矿井环境的技术应用体系,成为提升通风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课题。

1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

1.1 核心技术构成

矿井通风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涵盖多层级技术模块。感知层依托分布式传感器、红外监测设备实现风速、风量、瓦斯浓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层通过工业以太网、无线传感网络构建井下井上数据传输通道,保障复杂环境下的信号稳定;数据层借助边缘计算、云计算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存储;应用层集成智能调控算法、三维可视化系统,提供决策支持与操作界面。各技术模块协同联动,形成“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决策输出-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

1.2 技术应用原则

技术应用需遵循可靠性、适应性、实时性与协同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设备在高湿、高尘、高振动环境下稳定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适应性原则强调技术方案需匹配矿井开采深度、地质构造等具体条件;实时性原则注重数据传输与分析的时效性,保障风险预警与调控响应的及时性;协同性原则要求各技术模块互联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实现系统整体效能最大化。

1.3 管理价值定位

现代化技术应用对通风安全管理具有多重价值。在安全层面,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提前发现隐患,降低瓦斯爆炸、缺氧窒息等事故风险;在效率层面,借助智能调控优化风量分配,减少无效能耗,提升系统运行经济性;在管理层面,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替代经验判断,提高管理精准度与科学性;在应急层面,依托快速响应机制缩短事故处置时间,降低事故损失,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2 现代化技术的场景化应用路径

2.1 通风参数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测

构建全域覆盖的参数监测网络是通风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井下巷道关键节点部署风速传感器、瓦斯检测仪、温湿度探头等设备,实现通风参数的连续采集;采用红外成像技术监测漏风区域,精准定位风道破损点;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关联作业人员分布与通风状态,实现风量按需调控。监测数据经传输网络实时上传至地面控制中心,形成动态更新的参数数据库,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改变传统人工巡检的局限性。

2.2 通风系统的智能调控与优化运行

智能调控技术实现通风系统的精准化运行管理。基于实时监测数据构建通风系统数学模型,通过智能算法优化主扇、辅扇运行参数,动态调节风量分配;开发自动风门控制系统,根据作业面位置与人员流动自动调节风门开度,减少风量损耗;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风机负载动态适配,在满足通风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智能调控机制使通风系统从“粗放式运行”转向“按需供给”,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经济性。

2.3 安全风险的智能识别与预警响应

风险预警技术构建通风安全的立体防线。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风险识别模型,对瓦斯浓度波动、风速异常等参数进行趋势预测,提前识别潜在隐患;开发智能报警系统,根据风险等级自动触发分级响应机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责任人;构建应急处置知识库,为风险处置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智能预警机制将管理重心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显著提升风险防控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2.4 通风网络的三维可视化与仿真分析

三维可视化技术提升通风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水平。基于矿井地质数据构建通风网络三维模型,直观呈现巷道布局、风机位置、气流方向等关键信息;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不同工况下的通风效果,为系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开发虚拟巡检功能,结合实时数据在虚拟场景中还原通风状态,实现远程可视化管理。

3 多技术融合的协同机制与管理创新

3.1 技术融合的协同运行模式

多技术融合形成通风安全管理的协同效应。感知技术与智能算法结合,实现监测数据向决策指令的自动转化;可视化系统与预警技术联动,在虚拟场景中动态标注风险区域;控制技术与网络技术集成,构建远程操控与本地应急的双重保障机制。通过技术接口标准化、数据格式统一化,消除技术壁垒,形成“监测-分析-决策 - 执行”的无缝衔接,提升系统整体响应速度与调控精度。

.2 管理流程的数字化重塑

技术应用推动通风安全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建立线上化的通风参数监测台账,自动生成趋势分析报告,替代传统纸质记录;开发流程化的隐患处置模块,实现隐患上报、派单、整改、复查的全流程追踪;构建数字化的通风系统档案,记录设备参数、维护记录、改造历史等信息,为系统维护提供完整数据支撑。数字化流程重塑减少了人工干预,提升了管理的规范性与效率。

3.3 管理模式的智能化转型

智能化技术促进通风安全管理模式升级。从被动巡检向主动监测转变,通过实时数据感知替代定期人工检查;从经验调控向数据决策转变,依托算法模型优化通风参数设置;从分散管理向协同管控转变,构建多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责任共担。管理模式的智能化转型使通风安全管理更具预见性、精准性与协同性,适应矿井安全管理的现代化需求。

4 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保障体系

现代化技术在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中的有效落地,需构建多维度保障体系。技术实施的适应性改造是基础,针对矿井高湿高尘环境,对传感器进行防尘防水防爆处理,优化传输网络抗干扰能力,采用中继技术解决信号衰减问题,开发适配供电特点的备用电源系统,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是关键支撑,建立分层培养体系,培育通风与信息化复合人才,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操作技能,引进自动化专业人才强化研发运维能力。管理制度配套完善提供规则保障,制定技术应用标准规范,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将通风指标纳入考核,明确系统失效应急措施,形成技术适配、人才支撑、制度规范的协同保障格局。

5 结论

现代化技术为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带来革命性变革,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设备与技术更新,更在于推动管理理念与模式的系统性创新。通过构建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实现通风状态全面感知与精准调控;依托多技术融合协同机制,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借助管理流程重塑与模式转型,释放技术应用最大价值。未来需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加强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完善保障体系,推动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向更智能、可靠、高效方向发展,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荆景云.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 故的预防[J].矿业装备,2023,(10):108-110.

[2] 徐传亮,张超,翟秀杰.矿井通风安全管理与事故风险预防措施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3,(1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