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作者

孙旭 杨阳 赵博 赵文强 字梦杰 杨少雪 杨素珍 曹婷婷

安顺学院 561000

引言

红色文化蕴含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新时代下,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当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实践中存在教育形式陈旧、与学生认知脱节等问题,影响教育效果。本文立足高校教育实际,深入探讨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价值、现存问题及创新路径,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有效开展。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价值

1.1 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奋斗历程和崇高追求,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能了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感受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

1.2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记录着无数先辈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奉献的事迹。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体会家国 体的深刻内涵。从革命时期的爱国壮举到建设时期的奋斗故事,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个篇章都传递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渐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培育和践行家国情怀。

1.3 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中体现的奉献精神、集体意识和担当品质,对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接触红色文化,学生能看到先辈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责任担当,理解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学会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进步之中。这种责任感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现状

2.1 教育形式与学生认知特点适配性不

当前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形式较为传统,多以讲座、观影等单向灌输方式为主。这类形式往往是教师或专家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聆听,缺乏双向的交流与反馈。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丰富的环境,从小接触各类互动性强的媒介,思维活跃,对互动性、 体验性的教育形式需求 更高。传统教育形式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注 力不集中的情况。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单一,多以文字、图片等静态形式为主,未能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接受方式进行创新,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认同感不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2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不充分

高校周边及全国范围内存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历史文献、红色人物事迹等,但这些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的收集整理,缺乏系统的分类、梳理和开发。教学中使用的红色文化素材较为零散,多是随机选取的片段内容,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无法让学生形成连贯的认知。资源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度不高,未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需求进行针对性整合,比如理工科专业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不足,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2.3 教育过程与实践体验结合不够紧密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大量讲解红色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理论内容,缺乏与实践体验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 色文化理论,但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养和行为习惯。实践活动 且多以参观游览为主,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听讲解、看展品,缺乏深度参与和互动环节,如模拟实践、角色体验等。教育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与实际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相联系,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记忆层面,无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创新

3.1 构建 “理论 + 情境” 的沉浸式教育模

改变传统理论讲授模式,将红色文化理论与情境体验相结合,打造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分析历史背景、解读精神内涵等方式夯实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同时,精心创设红色情境,如在教室 期的场景元 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情景剧表演、模拟历史事件决策过程等活动,让学生身临 多媒体技术,播放红色影像资料、展示历史图片、还原历史声音,增强情境的真实 感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参与互动、思考感悟,能更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打造 “校内 + 校外” 的协同化育人平台

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化育人平台,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完整闭环。校内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等阵地,开设红色文化必修与选修课程,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举办红色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校外加强与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志愿讲解、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邀请基地的专家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

3.3 探索 “传统 + 数字” 的融合式传播路径

在保留传统传播方式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提升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传统方式上,继续通过红色书籍阅读、主题展览、专家讲座、红色文化墙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发挥其扎实、深刻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组织师生制作红色文化短视频、动漫、H5 等新媒体 ,开发红色文化线上课程和虚拟仿真体验项目,搭建红色文化互动网站和微信小程序,设置在线答题、故事分享、互动讨论等板块。借助数字技术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便捷性,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获取红色文化资源,参与红色文化学习互动。

四、结论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对筑牢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和提升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但当前存在教育形式适配性不足、资源转化不充分、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通过构建 “理论 + 情境” 的沉浸式模式、打造 “校β+β 校外” 的协同平台、探索 “传统 + 数字” 的传播路径等创新策略,可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亚蓉,单邦来.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J].文教资料,2025,(15):111-114.

[2]史梦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军转民,2025,(13):196-198.

[3]郭温玉,邹丽琼.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5-07-07(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