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朱学扬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引言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则为中职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中职德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中职德育数字化转型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阻碍,亟待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1 中职德育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1.1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数字时代的浪潮深刻重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职学生成长于数字化环境中,其信息获取、交流互动、思维模式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数字 频、社交媒体、 在线学 平台等数字媒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知识获取 待。 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德育模式,在内容呈现与传播方式上相对单 X 推动中职德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创新德育 式与传播渠道,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德育工作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1.2 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传统中职德育工作受限于教学时间与空间,存在内容更新缓慢、形式缺乏灵活性、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德育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心理需求,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德育效果大打折扣。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这些限制,其强大的信息整合与传播能力,可以将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如时事热点、榜样事迹、文化作品等,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元形式呈现,使德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贴近生活。
1.3 强化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协同是保障中职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支撑。在传统家校沟通模式中,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而数字技术为家校协同搭建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桥梁。通过数字化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行为动态以及心理状况;教师也能够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并获取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2 中职德育工作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2.1 观念与意识问题
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德育工作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存在偏差,尚未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对数字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持观望或抵触态度,担心技术应用会增加教学负担或影响教学效果。家长方面,由于对数字技术的熟悉程度不同,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数字化德育的意识,对学校开展的数字化家校协同活动参与度不高,无法有效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这种观念与意识层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职德育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推进。
2.2 技术与资源问题
尽管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但中职学校在德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与资源的双重困境。在技术层面,部分学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网络带宽不足、 硬件设备陈旧、软件系统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数字化德育教学与管理活动 。在资源层面,优质的数字化德育资源稀缺,现有资源存在碎片化、重复性高、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资源更是匮乏。
2.3 专业人才与能力问题
推动中职德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德育专业知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中,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数字技术培训,在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平台应用等方面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德育中的优势。此外,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有限,无法及时识别和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缺乏针对德育数字化转型的专项培训计划,未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制约了德育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开展。
3 家校协同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3.1 构建数字化德育平台
中职学校应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构建功能完备、交互性强的数字化德育平台。该平台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核心,涵盖家校互动、德育课程学习、心理测评与辅导、德育活动展示等多个板块。在家校互动板块,家长和教师可以实时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制定德育计划;德育课程学习板块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课程,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心理测评与辅导板块利用专业的测评工具,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德育活动展示板块则用于展示学生的德育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3.2 创新家校协同模式
依托数字技术,创新家校协同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校沟通体系。学校可以开发专属的家校协同APP 或小程序,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通知、作业反馈等功能外,还可以开展线上家长会、家长课堂、亲子互动活动等。通过线上家长会,教师可以向 介绍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计划与进展情况;家长课堂则邀请专家学者或优秀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 法,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亲子互动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线上德育实践,增进亲子关系与家校合作。 同时,建立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对家长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双方积极参与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3.3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应用
深化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一方面,开发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课程,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设沉浸式、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学习行为数据、社交数据等进行深度分析,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预警与干预。此外,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确保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心理支持与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束语
家校协同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当 职德 在的问题,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适应性与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中职学校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加大技术与资源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数字化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娟.基于家校共育下的中职德育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9):190-191.
[2]季芸芸,王如军.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园,2021,14(15):71-72.
[3]张美峰.家校共育提升中职德育建设工作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7):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