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咸宁地区防汛形势及其对策
韩飞
湖北省咸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437000
1 咸宁地区基本情况
咸 宁 市 位 于 湖 北 省 东 南 部, 地 跨
, 北 纬
。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总面积 9861平方千米。咸宁市地势南高北低,根据全国地貌区划可以分为 3 个地貌区:沿江湖冲积平原区:位于咸宁市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咸安市中部,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地区:位于咸宁市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为花岗岩、变质岩组成的穹窿褶皱断层山陡坡地形。
咸宁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气温偏高,梅雨量异常偏多,降水显著偏多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年平均气温17.7°C ,极端最高气温 38.4∘C ,极端最低气温为 -6.2∘C 。平均降水量 2126.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400.7 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大暴雨、水灾、洪涝及夏旱、伏旱。
咸宁市境内有富水、陆水、金水、黄盖湖四大水系,湖泊面积 30 公顷以上大小湖泊 19 个,总湖容 31.523 亿立方米,主要湖泊有西梁湖、斧头湖、黄盖湖、大岩湖和密泉湖。河流246 条,长江自西向东经螺山而下,流经赤壁市、嘉鱼县环绕簰洲湾经上沙伏,入武汉市江夏区向东流去,境内长 138 千米。全市地表水资源79.455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49 亿立方米。
2 咸宁防汛新形势
2.1 极端气候趋于常态
2022-2023 年连旱,2024 年发生区域性洪水,个别雨量站点超历史极值。有时短历时强降雨、坨子雨频繁发生,既要防范“四季连旱”,又要防范“一雨成灾”。从近几年的雨水情势来看,极端气候常态化,旱涝急转常态化,造成防汛压力大。
2.2 基础设施还有短板
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年久失修造成病险水库、堤防险段较多,部分在建工程汛前进度紧迫。有些水利工程防御标准较低,3 年一遇,5 年一遇防御标准的堤防还存在,造成防御基础还有较大弱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涉水工程日益增多,造成河道的过水能力受限,有些建设项目侵占河道不给水出路。
2.3 社会承灾脆弱性升高
人口与经济暴露度高,地灾点多直接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围垸等区域人口农田密集,溃堤影响重大。群众对供水、供电、交通等民生保障要求、安全需求逐步提升,尤其在重要时间点如中考高考期间需同步保障防汛与民生秩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旱涝灾害的容忍度在下降。
2.4 多灾种并发风险高
地理位置造成咸宁地区气候复杂,从而导致不同的灾种同时发生,既要防坨子雨,又要防短历时强降雨;既要防山洪灾害,还要防地质灾害。江河湖库众多,水系发达,造成多领域防汛压力大,既要防城市内涝,又要防河流洪水;既要防长江流域性洪水,又要防水库湖泊堰塘等区域性高水。
2.5 群防队伍力量弱化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有了自主权,富余劳动力逐步流向城市,流动规模大,滞留时间长。外出打工人员主要是青壮年劳力,是群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防汛需要,无法保证这些人员及时回来参加防汛抗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防队伍的建设和防汛组织的落实。群防队员一般年龄偏大,参加抢险少 , 经验不多,加上培训不能及时到位,使得群防队员防汛抢险技术水平低,操作能力差。群防队伍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自由主义表现明显,上堤后不按规定要求操作,管理难度大,责任制落实困难。
3 对策
3.1 树立系统思维。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建立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水资源系统施治、相互协同的动态平衡的防控体系。加强流域和区域相协同、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建立“主要领导一线调度 + 双办公室统分结合”模式,将组织、指挥、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各系统统筹起来,将干部、专业队伍、人民群众等各力量统筹起来,将城防、库防、江防、地质灾害防范等多灾种防范统筹起来。
3.2 完善现代水网系统。健全由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理念,建设海绵城市,加快防洪水库建设,强化库容管理,加快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特别是山洪沟综合整治。锚定“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目标,推进西凉湖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实施簰洲湾洲滩民垸分类治理。
3.3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加快建设测雨雷达,构建现代化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强化监测设施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延长洪水预见期,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及时发布预报预警,直发到县乡镇村,到涉及的人员,让第一时间人人皆知;完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智慧水务、数字孪生、巨灾模型,探索山洪AI 预警模型,从经验型防汛向智慧型防汛转变。
3.4 优化防汛工作体系。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坚持指挥部合署办公,构建科学专业、支撑有力、反应迅速的决策支持机制,健全权威统一、运转高效、分级负责的调度指挥机制。加强值班值守,必要时专家进驻在建工程、行政干部驻村。建立应急和水利双叫应的应急响应体系,落实“考县官、问乡官、查村官”责任链条,强化联控联调联防,增强极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等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5 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应急抢险队伍力量要有力,不能以户籍人口编排,要以常住人口编排,确保应急有人、能上;响应级别高时,要将公务员、工人、教师、医生等队伍中的壮劳力编入应急队伍,坚持干群结合、专群结合。应急物资要管用,物料要储备在专用仓库、在工厂、在市场,同时运输的车辆、船只、铲车、推土机等提前安排到位,确保在应急时能跑赢洪水。强化交通、通信、供水、能源等重点领域防洪抗灾能力建设。坚持旱涝同防同治,防止旱涝急转,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促进洪水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