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码”解码与重构: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
韩秋菊
湖南省衡阳市第七中学421001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程中所承载的文化语码是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从跨学科视角审视高中古诗词教学,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文化语码”理论的定义
文化语码指的是国家或民族长时间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符号,其承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引起同一文化系统内人群的共鸣与联想。具有历史沉淀性、共通性、动态变化的特点[1]。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设计
(一)科学与古诗词的结合
在跨学科视角下,把科学和古诗词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从天文地理的角度,来解码诗词中存在的自然现象。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从科学出发,根据所学的天文学知识,可以了解“星垂”的视觉原理是由于地平线附近星光出现了折射;而从地理出发,“平野阔”其实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貌特征相互关联。如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而“霜满天”则是一种物理现象,是辐射冷却和湿度关系造成的。还可以从生物生态视角分析诗词中蕴含的生命隐喻和科学逻辑。比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科来分析,这指的是凋落物的一种分解过程,揭露了物质循环的规律。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展示出了草本植物根系的再生机制和生态适应性。诗词歌赋中潜藏着许多自然归类,都可以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展开理解。如王安石《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由于香气分子开始扩散,所以可以通过嗅觉辨认“雪和梅花”的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辅助,模拟“露从今夜白”(杜甫诗句)中的冷凝实验,让学生进行温度与湿度的控制。还能够借助气象数据来分析“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句)和现如今气候之间的差异。在问题驱动下,可以设计提问“在王维诗句中‘长河落日圆’的‘圆’符合光学原理吗?”继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去探索古诗词中的科学智慧,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二)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
古诗词富含一定的韵律,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遵循一定的声调搭配,节奏独特,用词精炼。音乐和古诗词的融合更能让学生提高对于音乐性的理解。在平仄与节奏中,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通过平仄格律形成了特有的节奏感。而且五言诗和七言诗之间也存在节奏差异,和音乐节拍(4/4 拍与2/4 拍)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押韵与旋律中,可以看到《诗经·关雎》中有许多重章叠句,其韵律表达直接影响了情感抒发,在现代歌曲中常见于副歌结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吟唱古诗词,进行音乐创作,复原传统吟诵,一起学习地方方言的吟诵,比如使用苏州话来吟诵《枫桥夜泊》,感受声调和诗词意境之间的契合。把古琴曲《阳关三叠》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互结合,了解“三叠”的结构和诗词重复手法。还可以改编现代音乐,重新为李清照《如梦令》谱曲,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民谣、古风、R&B 来表达词中“争渡,争渡”的急促感。教师可以把谷建芬《新学堂歌》和流行歌曲邓丽君《但愿人长久》的诗词改编作为案例,让学生学习把音乐元素融入诗词表达中的方法。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诗词中音乐意象进行解码,比如乐器象征中,一些诗句常用“琵琶”、“羌笛”等乐器,分析意象的文化内涵,《琵琶行》“大弦嘈嘈”就可以对应唐代燕乐调式而《李凭箜篌引》(李贺)中“箜篌”和西方交响诗中对于乐器音色之间都有很多文学化描写。诗词歌赋也构建出了一幅自然声景图,王维《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利用了文字营造出声音的空间感,可以与电影配乐“声音蒙太奇”相互关联。在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组织“诗词音乐会”,划分不同的小组,一组可以通过打击乐来模拟《木兰诗》“唧唧复唧唧”的织机节奏,另一组则是使用电子音乐来展现《敕勒歌》的辽阔感,让音乐激活诗词文化,加强学生对于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三)美术与古诗词的互动
在美术与古诗词的互动中,可以呈现出视觉化的诗词意象,通过色彩与构图,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则可以利用水墨画的留白与淡彩,来表现出其中的空灵意境。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可以使用暗色调,强调战争题材,增强视觉冲击力。通过空间与透视分析“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散点透视”,对比和西方焦点透视之间的区别。学生还可以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还原出“危楼高百尺”(李白)的夸张空间感,加强诗词视觉修辞的理解。诗画本同源,在传统文化下,创新融合可以让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学生可以临摹郑板桥《竹石图》,然后书法题写“咬定青山不放松”,感受诗书画一体的创作逻辑。还可以利用现代艺术形式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象解构为拼贴艺术,可以剪贴杂志,以此呈现出“枯藤老树昏鸦”意境中的碎片化孤独感。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多媒介艺术创作活动,设计动态视觉,通过动画来逐帧呈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的生长过程,做好生物学的观察日记。还能成立数字绘画工作坊,学生在平板或是电脑上绘制《江雪》“孤舟蓑笠翁”,利用图层分离教学,重塑诗词意境之美[3]。
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学科要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落实落细。基于此,教师必须改变单一、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融入跨学科知识,重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获得综合性、立体化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跨学科融合作为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后续还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落实提供更为有效的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欧亚 . 把握诗歌“文化语码”——以《木兰诗》的审美解读为例 [J]. 课外语文 , 2025, (02): 64-66.
[2] 杨婧 .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D]. 闽南师范大学 , 2024.
[3] 纪宏涛 . 跨学科融合: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J]. 华夏教师 , 2024, (10):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