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心理疏导空间创设策略研究
杨艳
兰州高新区第四幼儿园 730000
一、引言
3-6 岁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幼儿易因分离焦虑、同伴矛盾、环境适应等问题产生负面情绪,若缺乏合理的疏导渠道,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班级作为幼儿在园的主要生活场所,创设专门的心理疏导空间,既能为幼儿提供情绪宣泄与自我调节的平台,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并干预幼儿的心理问题。当前部分幼儿园班级心理疏导空间存在功能单一、布局随意、材料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幼儿心理疏导需求。因此,探索科学的班级心理疏导空间创设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幼儿园班级心理疏导空间创设的核心原则
在创设班级心理疏导空间前,需严格遵循三大核心原则,确保空间设计深度契合 3-6 岁幼儿的生理发育特征与心理发展规律,真正发挥疏导与支持作用。
一是幼儿主体性原则。该原则要求空间设计完全以幼儿为中心,充分适配其身高、动作发展水平与兴趣偏好:例如将操作材料、绘本等放置在 50-80 厘米高度(对应小班至大班幼儿平均伸手高度),避免因过高或过低导致幼儿无法自主取用;装饰元素需选用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动物图案等,摒弃冷硬的成人化设计(如简约金属质感家具),让幼儿从视觉与使用体验上产生 “这是我的空间” 的归属感。
二是安全性原则,需兼顾物理安全与心理安全双重维度。物理层面,空间内所有家具(如小桌子、收纳柜)必须采用圆角设计,避免尖锐边角划伤幼儿;投放的玩偶、地垫等材料需通过国家玩具安全标准检测,杜绝甲醛超标、小零件脱落等风险。心理层面,教师需明确 “不评判、不否定” 的互动准则,例如当幼儿因愤怒击打沙袋时,不指责 “你怎么这么暴躁”,而是引导 “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呀”,让幼儿敢于毫无顾虑地表达真实情绪。
三是功能性原则。空间需突破单一 “发泄” 功能,构建 “情绪宣泄 — 放松调节 — 情感交流” 的完整支持体系:既要能满足幼儿通过击打、拥抱等方式释放负面情绪的需求,也要提供安静的放松场景(如可遮光的小帐篷)帮助幼儿平复心情,还需预留一对一沟通的角落,让幼儿能与教师、同伴深入交流感受,从而覆盖幼儿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疏导需求。
三、幼儿园班级心理疏导空间创设的具体策略(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实现功能分区
班级心理疏导空间无需过大,可利用教室角落(如靠窗区域、储物柜旁)划分独立区域,面积控制在 3-5 平方米为宜,避免因空间过大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根据功能需求,将空间划分为 “情绪宣泄区”“放松调节区”“情感交流区” 三个子区域:“情绪宣泄区” 放置软质沙袋、发泄玩偶等材料,供幼儿通过击打、拥抱等方式释放情绪;“放松调节区” 铺设地垫、摆放帐篷、播放舒缓音乐,帮助幼儿平复心情;“情感交流区” 设置小沙发、绘本架,便于教师与幼儿一对一沟通,或幼儿之间分享感受。
(二)精准投放功能性材料,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
材料投放需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心理需求,注重多样性、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小班幼儿以具象思维为主,可投放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可咬的硅胶玩具,帮助其缓解分离焦虑;中班幼儿开始产生同伴交往需求,可投放角色扮演道具(如医生服、小电话),引导幼儿通过模拟情境解决交往矛盾;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增强,可投放情绪卡片、绘画工具,鼓励幼儿用语言或绘画表达情绪。同时,材料需具备教育性,例如在绘本架上放置《我的情绪小怪兽》《杰瑞的冷静太空》等情绪管理绘本,让幼儿在阅读中学习情绪调节方法;在 “情绪宣泄区”张贴 “轻轻打”“不生气” 等提示语,培养幼儿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
(三)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增强幼儿归属感
氛围营造是心理疏导空间发挥作用的关键,需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维度入手。视觉上,采用暖色调(如淡粉色、浅黄色)粉刷墙面,避免使用刺眼的颜色;张贴幼儿自制的情绪绘画作品、家庭照片,让幼儿感受到熟悉与温暖。听觉上,在 “放松调节区” 持续播放轻柔的钢琴曲、自然音效(如鸟鸣、流水声),音量控制在 30 分贝以下,避免干扰其他区域活动。触觉上 选择柔软、舒适的材质,如地垫采用记忆棉材质,沙发套选用纯棉面料,玩偶填充高弹棉,让幼儿在触摸中获得安全感。此外,教师需明确空间使用规则,如 “轻轻说话”“轮流使用材料”,并以身作则遵守规则,让幼儿在有序的环境中放松身心。
(四)设计多元化师幼互动,提升心理疏导实效
心理疏导空间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引导,教师需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开展针对性的互动活动。当发现幼儿出现情绪波动(如哭闹、独处)时,教师可主动邀请幼儿进入心理疏导空间,采用 “倾听 — 共情— 引导” 的步骤进行疏导:首先倾听幼儿的情绪表达,不打断、不评判;其次通过共情回应(如 “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最后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方式调节情绪(如 “你想玩一会儿沙袋,还是和我一起看绘本?”)。此外,教师可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如在 “情感交流区” 开展 “情绪分享会”,让幼儿轮流分享自己的开心或难过的事情;在 “放松调节区” 开展 “深呼吸小游戏”,教幼儿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同时,鼓励家长参与空间创设,如邀请家长提供幼儿喜欢的家庭物品(如小毯子、照片),让空间更具亲切感。
四、结语
幼儿园班级心理疏导空间的创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兼顾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从空间布局、材料投放、氛围营造、师幼互动等多维度综合设计。通过创设高质量的心理疏导空间,不仅能为幼儿提供情绪调节的平台,助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也能推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构建 “以幼儿为中心” 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心理疏导空间与班级课程的融合路径,例如将情绪管理教育融入语言、艺术等领域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菲.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J].传奇故事, 2023(18):111-112.
[2] 张秀梅.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 2021.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4.640.
[3] 石庆彦,王兴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及改进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 202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