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

作者

王安民

岱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

引言:

伴随城市化步伐持续加速,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与日俱增,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难题愈发突出。高强度且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致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对人员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安全监督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关键所在,既关乎工程质量和进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企业声誉,在此形势下,探寻科学高效的安全监督管理举措,提升施工现场安全保障程度,已成为工程管理领域亟待重视的关键议题。

一、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的基本要求与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平稳推进离不开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明晰其基本要求、洞悉重要意义,是提升安全管理效能的根基。

1. 安全责任体系的建立与落实

建筑施工现场涵盖建设、施工、监理等多方主体,构建权责分明、责任到岗的安全责任体系势在必行。各层级管理人员需精准界定职责边界,制定量化安全目标与可考核标准,借助签订安全责任书等形式,将安全责任细化至每个岗位与个人,确保责任压力有效传导,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一方面对一线操作人员开展深度安全培训与技术交底,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模拟实操训练等方式,帮助其熟悉作业风险与防范要点,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责任追溯机制,对安全事故启动倒查程序,明确责任归属,同时配套奖惩制度,对履职优秀者给予奖金激励与荣誉嘉奖,对违规失职者实施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惩戒措施,形成集责任分解、培训强化、追溯问责、奖惩激励于一体的闭环管理模式。

2. 安全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的根本保障。进场教育、安全技术交底、班前安全活动、隐患排查、应急预案等制度,需在施工全周期严格落实,其中,进场教育应实现全员覆盖,采用理论授课与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技术交底要针对各分部分项工程特点,确保技术规范精准传达,通过定期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强化制度执行严肃性与持续性,加强特种作业人员资质动态管理,建档审查,确保持证上岗。对用电、防护、高空等高风险作业制定规范,安排专人监督,严守规程,提升现场安全监管效能。

3. 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价值

安全监督是守护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举措,更是建筑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高效的安全监督能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伤亡损失,维护施工现场秩序,提升工程整体效率与质量,良好的安全管理形象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安全监督已成为衡量施工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需持续强化与优化。

二、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工程规模扩张进程中,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暴露出系列现实困境。深入剖析这些不足,是提升管理水平、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

1. 安全意识普遍薄弱

即便安全制度逐步健全,一线施工人员与部分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仍有待强化。不少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匮乏、风险防范能力欠缺,抱有侥幸心理,过度依赖经验而忽视规范操作,在工期紧张、任务繁重的压力下,违规作业、无证上岗、随意变更施工工序等行为屡见不鲜,成为安全事故的潜在诱因,此外,部分管理层对安全管理重视不足,存在“重进度、轻安全”倾向,隐患排查整改浮于表面,甚至出现检查走过场、台账数据造假等现象,致使安全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落地,风险隐患不断累积,消除隐患刻不容缓。

2. 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当前安全监督体系存在职责界定模糊、监管层级混乱、信息传递不畅等弊端。部分项目未设置独立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人员,安全监督多由其他岗位兼任,致使工作专业性与执行力度下降,现场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常以应付检查为主,无法及时识别和管控风险,同时,处罚措施宽松、执行不力,削弱了监督管理的权威性与威慑力,此外,部分施工单位存在监督资源短缺、反馈机制不完善、整改跟踪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潜在隐患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监督管理效能大打折扣。

3. 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伴随建筑工程智能化、信息化发展,传统人工监督模式已难以契合现代施工现场对高效精准管理的需求。然而,现阶段多数施工现场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较低,视频监控、物联网、智能预警等技术覆盖范围有限或存在盲区,致使风险隐患监测滞后、信息共享不及时,难以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闭环,部分施工单位因新技术投入意愿弱、缺乏专业技术团队与维护机制,导致信息化手段难以发挥实效,加之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数据分析与风险预判水平有限,无法充分释放技术优势,严重制约安全监督工作的精细化与现代化发展,亟待政策引导与企业主动革新推动技术升级。

三、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效能的对策与路径

应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的复杂挑战,需从制度、人员、技术等维度综合施策,构建协同发力的提升体系。

1. 健全制度与责任体系

构建全流程、全覆盖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细化各施工环节安全标准与操作规范是关键。明确划分各级安全责任主体,推行分级管理与责任追溯机制,强化施工、监理、业主三方协同,构建“横向贯通、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制度设计应注重实操性,避免空泛条文,通过动态优化与案例反馈,确保制度契合施工现场实际,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效力与约束作用。

2. 强化人员培训与文化建设

人员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需定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培训,针对高危作业人员加强实操演练与案例警示教育,提升其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安全管理理念,熟练掌握最新法规标准,同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培育“安全优先、预防为主”的价值导向,激发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内生动力,借助典型示范与氛围营造,塑造全员重视、共同维护安全的良好局面。

3. 推动技术手段融合应用

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为安全监督带来创新动能。积极引入 BIM 技术、物联网、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等工具,实现施工现场重点区域、关键岗位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精准定位风险隐患,做到超前防范,搭建统一安全信息平台,实现监管数据共享与闭环管理,提升监督响应效率与精准度,技术深度融合不仅增强监督效能,更为构建精细化、数字化安全管理模式提供支撑。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贯穿项目全程,是守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核心要素。当前,安全意识不足、监督机制缺陷、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从制度完善、人员培养、科技革新等多维度协同突破,构建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监督执行力度,提升全员安全素质,并深度融入智能化管理手段,方能切实增强施工现场安全监管效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推动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高品质工程建设筑牢安全根基。

参考文献:

[1] 海 小 龙 . 浅 谈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现 场 安 全 监 督 管 理 [J]. 人 民 黄河 ,2024,46(S2):156+159.

[2] 邹光泉 . 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5,34(02):181-183.

[3] 张锦汉 , 殷胜利 , 王俊峰 , 等 . 行为安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策 略 研 究 [J]. 中 国 建 筑 金 属 结 构 ,2025,24(08):187-189.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5.08.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