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历史辩论社团,助力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

刘永明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学•213001

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各种产业不断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发展需要与教育供给的关系,如何用好用活有限的教育资源是摆在国人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生涯教育,而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2011 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初中开设职业指导课,而后专家、学者开始更多关注初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问题。

通过对初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从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投入不足

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政策宣传不够重视,从问卷调查来看,约 7 成的学生并没有通过学校教育途径了解到过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学校和老师更多地把中考的学业成绩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学科老师也非常抓紧一切教学时间来用作学科教学,极少提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在访谈中,一些校长和老师的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目前初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和问题存在的原因:初中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也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职业生涯的启蒙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社会和家庭对我们初中阶段的要求更多是学业上的,对学科老师的评价更多是基于学业成绩的,对学校的

考量更多是基于中考均分的。因为目前初中生的学业压力大,所以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科老师对开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性和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父母对孩子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探讨和交流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发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并未能形成职业生涯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孩子职业的启蒙能发挥很大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教育还是非常缺失。家长普遍觉得在初中阶段谈职业还太早,还是得先把学习成绩弄好。

3、 初中生职业探索行动不足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发现初中生普遍对于职业分类了解的不够全面,很多学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学业学习上,有的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将来的职业或可能从事的专业,已有职业目标的学生对于自己将来可能要从事的职业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进行完整清晰地职业阐述。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加强规划,政府发挥主导推进作用

目前,我国关于初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地区整体推进案例还比较少,只有上海、浙江、山东等少数地区的个案实践,还缺少政府的政策引导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美国于 1974 年就颁布《生涯教育法》,我国应着手结合我国国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生涯教育法》,用法治的方式来助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努力为国家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积极参与,家庭发挥主体优化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职业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家长是孩子职业发展过程中义不容辞地引路人。家长要与时俱进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孩子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并多做职业体验,不断澄清和优化、完善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同时,要实现现实学习和未来职业方向的结合,引导孩子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3、立足渗透,学校发挥主线贯穿作用

初中应立足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唤醒,通过开设选修课或通识类讲座的形式,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生涯测评工具的使用,生涯决策的方法等,也可安排生涯人物访谈和职业参观、体验等实践活动。一方面为近半数初中学生在初中

毕业后的科学分流,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之后的高中选科、大学的专业选择等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避免集体性的“升学无意识”和“未来发展无意识”等问题。

接下来重点谈一谈初中阶段如何巧用历史社团助力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具体举措。

社团既指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爱好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强调个人需求,符合生涯教育的自然属性;社团也是指“为一定目的由一定人员组成的社会组织 ”,强调社会环境,符合生涯教育的社会属性 。我校引入学生社团活动,以学校为媒介,沟通家庭、社区,构建系统的生涯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社团选择、社团组建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挖潜促能,培养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已经成为学校特色。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必需而又长期的过程,但初中生对“职业生涯 ”的认识却是懵懂的,还停留在“学习是为了考试与分数 ”的层面,部分学生知道升学与职业规划的密切关系。所以初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强化生涯认知,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有意、有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达成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目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管理创造多种模拟情景,下面以学校历史辩论社团为例初探学生社团对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通过参与社团的组织创建,引导学生在自我发展基础上产生生涯探索和管理的需求。

初中学生热衷于 “挑战权威 ”,但他们也意识到不管是家庭的权威—家长,还是学校的权威—教师,他们都难以撼动,所以总是希望在某一时间或空间自己能成为“权威 ”,学生社团的创建和活动都适应了他们这一需求。历史辩论社团的创建是一次偶然事件,最初是赏析史影视作品的社团,因为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一次关于评价秦始皇的小型小组辩论,有几个历史社团的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因时间所限不能畅所欲言,他们希望在社团活动上再继续辩论,恰巧其他社员也积极参与,于是教师就顺应学生要求改组为历史辩论社团。当时师生都不具备辩论赛的经验和专业技术,于是师生分工合作,教师搜集辩论赛的资料和道具,学生筛选辩题,最后组成这个学习兼具娱乐的历史辩论社团。由于学校分工和场地安排,历史辩论社团甚至曾经差点被取消,是八年级的社员联合起来主动向学校德育处申请,历史辩论社团才得以保存 。他们联系和组织有兴趣参与社团的八年级同学,定好活动场地,派代表写好申请书,找到我作为指导教师签名并递交给德育处,同时在招新活动上积极邀请七年级的同学参加,商量分组,选举组长和社长,最后历史辩论社团得以继续开展活动。

社团活动每年都会重新改组,留在社团的学生都是对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 从每年社团招新到阶段活动计划,都是由社员完成,指导教师只是给予建议或提示 。在历史辩论社团发展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做到“我的社团我做主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作为“权威”的权利与责任。认识到权利和责任是并存的。通过参与社团的组织创建,学生知道“我是谁 ”“我想要什么”“我能干什么”,同时自我意识、理性思维、组织沟通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为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通过融入集体的协作辩论,引导学生在无偿试错环境下勇于进行生涯探索和管理。

人是群体动物,具有社会性,在人生发展道路中,不同阶段和环境中需要扮演不同角色,那就必然会跟其他人产生互动。生涯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还要培养他们在路上扮演不同角色、应变不同环境的能力。但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的过程往往是不断“走错”的过程,尝试和犯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然而学生阶段“试错”的代价是最小的,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是提供给学生生涯探索和管理的模拟实验室之一。

辩论赛从一辩破题立论,到二辩驳论和推论,三辩质询防御,四辩总结升华,每一位辩手都各有职责,又互相衔接、紧密配合。历史辩论社团每一辩题的辩论,都是抽签决定正反方,四人一小组,每位组员作为哪一辩手由小组自行决定,每场辩论由两个小组进行比赛,暂时没有上场的社员分别作为观众、裁判或主持人,观众在自由辩论阶段可以提问。所以社员必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搜集资料、 观察分析史事或历史人物,每位社员也有机会尝试辩论赛中不同角色。历史辩论社团曾经的社长,到了高中参加高中生辩论大赛,虽然很遗憾没有进入总决赛,但赛后她说:“就是因为曾经在初中参加历史辩论社团的经验才让她有勇气参加这场正式的辩论赛,这对她的生涯规划产生了很大启发。”在历史辩论社团活动中,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环节、扮演不同的角色,反复无偿试错,学生加深了对自身的了解,明确自身优势,有利于科学地进行生涯探索和管理。

三、通过对重大史事的思辩,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智慧理性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和管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个人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个人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生涯探索和管理,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个人面对时代发展 、客观环境变化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明确方向、作出抉择,无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能作为学生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的前事之师 。但在这之前,必须引导学生对史事进行思辨,对史事前因后果进行挖掘探究,形成理性分析。

1. 学生对有争议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思辩,延伸到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客观环境变迁。

以历史辩论社团的经典辩题之一—“商鞅变法成功还是失败”为例,为了给学生补充关于商鞅变法的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在编写辩词前,组织学生观看《历史的拐点——商鞅变法》的纪录片,纪录片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变法前商鞅与秦孝公的三次会面,学生通过纪录片认识到商鞅变法这一史事的发生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商鞅与秦孝公的互相选择。在辩论时,有小组的辩词特别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实行135 年,使秦国从边陲小国变成西部霸主,甚至统一全国,但同样的措施在秦朝实行了15 年就导致秦朝速亡,反差之大,令人诧异 ”。辩论赛结束后,学生都发现这是因为客观历史环境改变了,而商鞅变法的措施却没有改变。历史辩论的有趣之处就在于通过辩论,我们不仅要“存异 ”,还要“求同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成功还是失败的辩论,学生深刻认识到相同的事放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生涯探索和管理不能仅仅是自我满足,也必须顺应时代变迁,符合客观需求。

2. 学生对有争议的典型历史人物进行思辩,从而延伸到学会用辩证法及同理心进行科学自我定位。

以历史辩论社团的经典辩题之一—“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第一人吗”为例,学生对于中国近代这位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者非常感兴趣,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里最矛盾的人物之一 。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都不约而同地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出身分析了李鸿章所处时代背景,论述他言行的根源 。两次辩论赛后,学生认识到李鸿章作为中国晚清政府代表人物之一,是具有前瞻性的,甚至曾经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最终他还是不能摆脱自身阶级限制,作出了损害国家的行为,最终使国家落后于时代发展,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但无需苟同。通过对李鸿章是否是中国近代第一人的辩论,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言行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和自身认识的限制,正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涯探索和管理必须根据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和自身发展需求,定位既要科学,也要具备前瞻性。

历史辩论社团,以历史思辨的方式渗透学生生涯探索和管理,从而初步探究学生社团对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初中学生通过多彩的社团活动,去探究自己“要干什么 ”“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为自己的生涯发展树立明确方向,规划科学路线,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上,基础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创设新模式,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社会、学 校、家庭的教育合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基固本。

参考文献:

[1] [美]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发展心 理学:儿童 与青少年(第 9 版)[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6.

[2] [美]罗伯特·斯莱文 .教育心 理学:理论与实践(第 10 版)[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