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分析
陶树东
安徽省舒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百神庙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所
引言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通过对乡村土地、生态、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空间保障与资源支撑;而乡村振兴战略则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明确了方向与目标,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在实践中,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仍存在衔接不紧密、规划不同步、效益不均衡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与现存问题,探索科学可行的融合路径,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重要性
(一)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修缮等举措,能够有效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夯实发展基础。土地整理可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等低效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与建设用地供给,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能提升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道路修缮则可改善乡村交通条件,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为乡村产业升级与居民生活便利提供支撑,这些均与乡村振兴战略中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的目标高度契合。
(二)优化乡村空间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构建 “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融合的乡村空间格局,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正是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乡村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的科学划分与整合,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向集中连片区域集聚,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引导乡村居民点集中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如治理水土流失、修复破损山体、保护乡村湿地等,维护乡村生态安全,最终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统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
(三)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注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中 “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一致。通过对乡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土地浪费,保障乡村未来发展的资源供给;通过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同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过程中对乡村传统文化载体(如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能够传承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现存问题
(一)规划衔接不紧密
当前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缺乏有效衔接,存在 “各自为政” 的现象。一方面,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多侧重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空间布局调整,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治理体系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内容考虑不足,导致整治成果难以充分服务于乡村振兴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对国土空间资源的约束性考虑不够,部分产业布局、项目规划与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方向不一致,导致规划落地时面临土地资源供给不足或空间布局冲突等问题,影响二者协同效果。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撑,但当前要素配置存在不均衡问题。在资金方面,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资金多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且资金分配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欠发达乡村地区资金短缺,难以开展大规模整治与乡村发展项目;在技术与人才方面,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与乡村发展技术人才,导致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方案设计不合理、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制约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效益协同性不足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过程中,存在效益协同性不足的问题,未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部分地区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过度追求土地指标收益,忽视乡村产业培育与生态保护,导致整治后乡村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受损,与乡村振兴目标背离;部分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重项目建设轻长效管理,如建设的乡村基础设施缺乏后续维护,国土空间整治成果难以长期保留,导致二者融合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无法持续推动乡村发展。
三、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
(一)强化规划协同编制
建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协同编制机制,实现 “多规合一”。在规划编制前,开展全面的乡村调研,明确乡村发展需求与国土空间资源禀赋,将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建设等乡村振兴内容融入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同时,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约束,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空间布局要求,确保产业、项目规划与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方向一致。建立规划衔接审查机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规划进行联合审查,确保规划协同性,为二者融合奠定规划基础。
(二)优化要素配置机制
构建多元化要素配置机制,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提供支撑。在资金方面,拓宽资金渠道,除政府财政投入外,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项目,如采用 PPP 模式、产业基金等方式,同时加大对欠发达乡村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保障资金均衡分配;在技术与人才方面,建立城乡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城市规划、农业技术等专业人才下乡,为乡村提供技术指导;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乡村人才专业能力,解决要素短缺问题。
(三)构建效益协同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效益协同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中,兼顾土地利用效率与乡村产业培育,通过整治盘活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提升经济效益;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整治成果与乡村发展项目的后续维护,如制定基础设施维护制度、土地利用监管制度等,确保效益长期稳定。
结束语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乡村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者融合仍存在规划衔接不紧密、要素配置不均衡、效益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强化规划协同编制、优化要素配置机制、构建效益协同体系等路径,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提升融合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文源.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及实践路径[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 (12): 67-69.
[2]陈刘忠.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路径[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 (12): 70-72.
[3]肖祖全, 卓亮, 王永清. 乡村振兴视域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5, (0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