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整体性视域下鄂尔多斯北疆文化特质识别与品牌建设研究

作者

邢晓彬

1. 集宁师范学院 2. 乌兰察布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  010000

引言

文化特质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0 世纪末我国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之中 [1]。分析研究文化特质 , 能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可正确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能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处在黄河 " 几 " 字弯怀抱中,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过度地带。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兼和相济 , 是鄂尔多斯地区北疆文化形成的基础。

目前,国内对北疆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北疆文化概念的阐释和内涵的挖掘、北疆文化价值的解构、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但是乏对特定地区的整体文化特质的研究。本文以蕴含丰富北疆文化的鄂尔多斯为研究区,以北疆文化为研究对象 , 研究整体文化特质 , 挖掘鄂尔多斯地区北疆文化底蕴 , 拓展对其特色文化的认知, 以此来促进北疆文化的保护与发展。[3][4][5][6]

1、北疆文化特质形成的历史渊源

纵观史料书籍,“北疆”一词主要指历代王朝的北部边疆地区。新中国以来,“北疆”广义上被认为是我国北部地区,包括东北、西北整个中国北部边疆,狭义上指以内蒙古为主的祖国正北方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在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等发生的的交流、交往、交融使北疆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地域文化。[3] 鄂尔多斯北疆文化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中华文化组成部分,在各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于一体,以爱国忠诚奉献为核心理念,以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的地域文化。[4]

2、鄂尔多斯概况

鄂尔多斯地貌构成为东部丘陵沟壑区、南部毛乌素沙漠区、西部平原区、中部的波状高原区和北部库布其沙漠以及黄河南岸的平原区。自然资源丰饶,煤炭、天然气、铀矿、高岭土等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文化资源丰富,“河套人”文化遗址,朱开沟青铜文化遗址、阿尔寨石窟、秦直道遗址、统万城遗址、长城遗址、乌仁都西岩画、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祭祀圣物、诸多寺庙和敖包等,均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基地。[6] 此外,红色文化遗址、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长城文化遗址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3、鄂尔多斯北疆文化特质

3.1 文化特质解读

基于鄂尔多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地区北疆文化特质主要概括为草原游牧文化特质、生态智慧文化特质、民族手工艺文化特质和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质。首先,草原游牧文化特质体现在广受欢迎的那达慕、象征坚韧、忠诚和自由的蒙古马精神以及马文化以及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饮食文化等;生态智慧特质首先体现在牧区生产生活中草原保护的生态智慧。其次,是鄂尔多斯广大地区对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智慧,还有最典型的生态智慧是持续性的荒漠治理以及矿区生态修复;手工艺特质主要表现在鄂尔多斯刺绣、鄂尔多斯服饰中的盘扣贴花绣以及蒙古族银碗、头饰、马具装饰为代表的传统银器制作以及波斯风格与蒙古图案结合的鄂尔多斯仿古地毯等方面;音乐舞蹈特质主要包括乌审旗为代表的长调、喉音唱法的呼麦、马头琴艺术、出现在宴席舞蹈中的筷子舞和盅子舞、集体祈福舞蹈的安代舞等等。

3.2 文化特质格局

结合鄂尔多斯地区北疆文化特质,其核心文化特征构成 " 三原交融 "、" 三生和谐" 和" 三文共铸" 的时空格局。

“三原交融”即“高原、草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地区自然区位独特处鄂尔多斯高原,同时鄂尔多斯境内有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其中荒漠草原景观是鄂尔多斯地区典型的草原景观。此外,鄂尔多斯处于黄河几字湾处,位于河套平原地区。因此,鄂尔多斯地区北疆文化化特征中,第一个核心特征是“三原交融”;“三生和谐”是指生态、生活和生产和谐有序,表现为生态产业化发展,将生态保护融入在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的生产中,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现鄂尔多斯已经建成鄂尔多斯已建成全球最大光伏治沙基地,库布其电站年发电超 40 亿度。生产生态化发展,鄂尔多斯地区能源开发中遵循草原的承载力阈值,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生活智慧化发展,运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生活,用科技手段传承文化基因。如鄂托克前旗的智慧牧场,通过北斗导航、无人机以及遥感等技术运用到现代牧业生产。鄂尔多斯牧区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运用在蒙古包建筑中,减少燃煤的污染,使牧民生活更加便捷,使牧区改善人居环境。鄂尔多斯市正在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将传统草原上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以上种种事例均有力体现出鄂尔多斯地区的“三生和谐”文化特质。”三文共铸”是指鄂尔多斯地区因其兼草原、荒漠和黄河冲积平原于一体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三种文化在此地碰撞、交融、共生,形成了一种兼具传统韧性与创新活力的鄂尔多斯北疆文化生态。

结语

本文以鄂尔多斯地域文化为研究起始点,其中运用文献挖掘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域文化进行深挖掘和再认识,基于北疆文化建设视域下,挖掘当地的北疆文化品牌,对于北疆文化建设是一次具体的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 周小凤 , 张朝枝 . 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视角演变:基于文献的系统分析 [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5,10 (01):36-47.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 [N]. 内蒙古日报 ,2023.07.10(1).

[3] 王彦 , 吴楚克 .“北疆文化”的历史源流、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4,(02):62-64.

[4] 艾北疆 . 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 [N]. 内蒙古日报 ,2023.11.16(1).

[5] 张少茹 .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实施 [J]. 中国市场 .2017,10 (29) :92-94.

基金资助:2024 年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编号:2024C10);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2023 年度分院课题(课题编号:2023SKF056)

2022 年度集宁师范学院“察哈尔文化”专项课题(项目编号:jschr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