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业财融合的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作者

郝建英 周驰 姚雨慧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2413

一、引言

十四五初期,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运行压力巨大。一是宏观背景下国家财政资金吃紧,国拨项目需自筹配套成为新常态;二是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和高校加入科研传统领域竞争,竞争渠道全面打开,项目落地后仍面临调整和竞优压力。

二、主要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健全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要落到实处,必须设立超越于各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为全面预算管理“保驾护航”。单位内部需要组建专业的预算工作机构将预算管理落到实处,明确各预算责任主体及其职责,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合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专门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的最高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为日常工作的牵头抓总机构,负责参与预算编制等专业性较强的经常性活动,各级预算责任主体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源头,也是落实预算责任的最重要基石,承担着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结果应用等多项责任。

(二)谋划顶层设计,加强预算编制

不同于企业全面预算,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有着特殊性,如何有效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应用于科研事业单位实际,直接关系着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编制全面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或基础,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预算表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其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水平。在设计预算表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让业务看得懂,一切数据都通过业务语言反映,杜绝使用“确认收入”、“成本口径”等财务语言。第二,数据整合与高效利用,基于目前基础管理数据,结合其他部门管理需求,达成信息数据有效整合与利用。第三,以院考核目标值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预算单元,层层分解落实。

在预算管理实际执行过程中,通过“管理费预算表”、“职工薪酬预算表”和“业务预算表”三张表,可以将上述信息串联贯通,实现各项预算管控、数据提取、指标分析等多种目的。

(三)执行预算管控,加强信息沟通

预算的编制在预算管理只是第一步,编制出各层级的预算不是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能按照编制完成的预算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并在业务进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年度全面预算下达后,必须以预算为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具体包括预算执行管控和信息沟通与预算调整。

1、预算执行管控

预算执行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事业单位营业收入确认与成本支出高度绑定,且项目经费到款难以掌控,因此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对支出项目进行把控。依据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将支出分为可以计入项目成本的科研项目支出和公共费用支出。

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重点是管控与项目预算的对应性,支出应严格控制在概算批复范围内。针对合同支出,在合同签订前需在所协同交合同会签审批单,合同会签审批单中应注明所属预算科目,并经项目负责人及财务管理部审核。公共费用指日常产生的无法直接计入项目成本的公共经费。公共费用预算执行采用分级管控原则,区分所级和室级进行两级控制,支出严格控制在全面预算下达额度内。

2、信息沟通与预算调整

业务人员在发现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可能影响预算执行的新信息及时同步到财务人员及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人员及预算管理办公室评估对本年预算完成的影响,若出现重大不利影响及时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应对方案,统筹内外部资源以降低风险。

预算调整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建立全面预算中期调整制度,根据前三季度预算执行情况,充分考虑各项业务变化,发布经调整的全面预算计划。

(四)建立反馈机制,完善分析指标

在预算管理中,反馈机制与分析指标紧密相连。反馈机制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分析指标是衡量和判断的标准。反馈机制包括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反馈机制。

1、动态反馈机制

动态反馈机制意义显著,它能让单位实时掌握预算执行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便迅速做出调整和应对。借助ERP 平台,可以统计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一方面方便财务人员动态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方便科研项目人员实时了解项目预算和执行情况,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按照项目渠道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维度的收支统计表,以实现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实时反馈,使相关人员及时了解预算执行中出现问题,做出适宜调整。这为预算编制提供了实践经验,形成了良好的“预算-执行-预算”的循环模式。

2、定期反馈机制

预算管理办公室按月统计预算执行情况,编制经济运行快报,反馈收入利润指标完成情况、月度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现金流量情况、人工成本情况、高质量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和“两金”情况等,并编制快报说明,对快报的编制基础和关键事项进行阐述。以考核目标为导向,重点反馈各类项目收入预算完成情况、薪酬预算执行情况、管理费等固定成本支出情况和现金流量监控情况,并对其中与预算偏差较大的内容以提请关注事项的形式进行风险提示。

(五)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活力

季度考核主要偏重于项目绩效考核,考核内容涉及项目节点执行进度、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保密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内容,针对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工作,考核内容涉及业务能力、执行效力、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任务进展等方面内容。年末考核主要由项目绩效考核和经济贡献值考核组成,年初,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将年度预算层层下发,各预算主体签订“军令状”,以此为基准年末对各室进行经济贡献值考核。

通过上述考核条目,对各室预算主体成项目绩效和经济贡献值的打分, 通过全面预算、经济贡献值考核和年终考核激励兑现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实现了计划、预算、核算、考核和激励的闭环,有效地促进了业务活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庞慧敏 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投资与创业 2022 年5 月第33 卷第 10

【2】任鹤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业财融合探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 年2 月第26 卷第3 期

【3】刘国江 基于事业单位业财融合实践策略 研究财会管理

【4】曹璐璐 基于业财融合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财会研究

【5】袁红静 基于业财融合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4月总第339期

091页

【6】孙青 基于业财融合视角的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管理会计

【7】郭亮亮 探究基于信息化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财经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