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发展视角下幼小“双向衔接”互动实践探究

作者

包雨秋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福建 屏南 35230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求幼儿园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小学要开展入学适应教育,推动建立有效学段互动机制,形成联合教研机制。这一指导意见不仅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还使小学的幼小衔接课程更好发挥教育价值。但现阶段部分幼儿教师将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了关注幼儿生活习惯方面,忽视了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对此,幼儿教师应以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幼儿实际需求,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充足准备。

一、儿童发展视角下幼小衔接教学原则

(一)重视儿童发展质量

幼儿教师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幼儿的发展并不只是幼儿生理层面的发展,还体现在幼儿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这三个发展方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具体而言,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二者都能够为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使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发展。同时,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幼儿园在实施幼小衔接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幼儿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力方面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教学过程中,要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以此为幼儿的入学做好万全准备。

(二)重视儿童发展过程

幼儿在身心素养、思维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要意识到儿童的发展具有过程性,将幼小衔接贯穿于大班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此促进幼儿综合发展。具体而言,幼儿教师要依据幼小衔接教育政策和方针,根据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并将幼小衔接渗透到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儿童发展视角下幼小“双向衔接”互动实践要点

(一)实施模拟课堂活动,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模拟课堂活动是推动幼儿从学前的游戏化向小学系统化学习过渡的关键环节。家园校三方应协作设计一系列模拟小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活动,以逐步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与方式。模拟课堂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层次性,初期可围绕幼儿熟悉的主题,如童话故事、自然科学常识等,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逐渐引入小学低年级的学科知识,如简单的数学运算、拼音识字等,通过小组合作、竞赛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模拟课堂还应注重时间管理、作业完成等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

(二)以目标引领活动,培养学习意识

无论对于教学活动抑或是个体发展而言,目标均起到一种引领作用。研究中强调的目标引领即教师带领幼儿分别确立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以目标帮助幼儿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步骤等,由此实现幼儿学习意识的提升,为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助力。可以说,清晰明确的目标能够引领幼儿,沿着正确的方式经历获得、内化、迁移知识的过程。为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为目的,积极创设目标引领活动。

如在“基础数学知识”为主题的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幼儿认知、能力水平等,分别确立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如短期目标为“在本周内认识 1- 10 数字”;长期目标为“在本学期内学习 5 以内加减法”等。为确保幼儿能够有序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制定学习步骤和计划,如在每日的清晨以手指完成数数练习;在游戏实践中关注数字的应用;尝试结合数字完成角色扮演活动,如幼儿之间分别扮演不同的数字,经历加减法的练习过程等。最后,以每周或是每学期展开回顾反思,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等。此活动不仅能够更为清晰地明确幼儿学习方向,促进大班幼儿学习习惯的有序形成,也能帮助其做好步入小学的准备,使其提前适应小学的课程,逐步形成良好学习意识与习惯。

(三)以挑战项目活动,培养学习信心

现阶段,幼儿多处于独生子女家庭,其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大多在家长协助下解决,幼儿本身的耐挫力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在面对一些学习困难和挫折时,常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逐渐丧失学习信心。针对此情况,教师可尝试布置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项目活动,以活动锻炼幼儿学习品质,增强其学习信心,使幼儿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尝试以不同方法解决,由此形成良好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如以“讲故事大赛”项目活动为例,在该活动中,幼儿需要结合自身以往的认知与学习经验,积累的故事储备等,创编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实践中要求,故事需要包含一些带有转折的情节,涵盖生字和新词内容。该项目活动带有较强的挑战性特点,许多幼儿难以轻松且独立完成。此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鼓励幼儿,并为幼儿提供一些故事创编素材,使幼儿能够建立起“勇敢面对困难,杜绝轻易放弃”的思想意识。在讲故事大赛实施中,教师还可组织幼儿配合故事情节进行动作演绎,以此提高故事的生动性。同时,在大赛结束后,鼓励幼儿讲述此次活动的体验,并尽可能为每位幼儿颁发奖章,包括“最美情节奖”“最优演绎奖”“最大进步奖”等,以此增强幼儿信心,使每位幼儿均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塑造正确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四)开展园校双向衔接,延伸发展时空

其一,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小学的适应问题。在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综合教研过程中,部分一年级教师反映部分幼儿不能够很好地保管自己的物品,存在乱丢、乱放、遗忘等现象。通过分析和探究,发现这是由于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摆放个人物品时,只重视幼儿的摆放位置,忽视了幼儿对物品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物品管理能力,而小学教师则要对初入学学生的物品进行检查,并鼓励学生主动整理物品、摆放物品,以此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物品管理能力。

其二,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是帮助幼儿适应校园生活,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与小学教师开展合作教学,以“小学生活乐趣多”为主题开展多样化活动,以帮助幼儿在社会、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基于此,大班幼儿教师与一年级教师要通过互通互融手段,为幼儿制订跨学段教育方针,使得教育教学主题更为完善、具体。

结束语

在儿童发展视角下推进幼小衔接,需要幼儿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和真实需求,精准捕捉幼小衔接教育要点,以此有效推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落实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调整重点时段安排、开展园校双向衔接、构建衔接三类课程、推动园家校三方合作等方式,为幼儿构建完整幼小衔接体系,为幼儿顺利入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董文华 . 立足儿童发展推进科学衔接: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 早期教育,2023(48):18-19.

[2] 吉喆 . 儿童发展视域下适宜性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43(10):11-17.

[3] 沈丹婷 . 科学衔接助推孩子平稳过渡 [J]. 读写算,2023(2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