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研项目经费全流程动态监控机制研究

作者

郑立亚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2413

引言:当前科研领域正经历从传统行政指令模式向市场化竞争机制的转型,军品研制引入竞争择优采购,民品研发面临多元资金渠道管理压力,科研项目呈现高投入、多节点、长周期的复合特征,传统“事后核算”的经费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超垫支风险防控、资源动态调配等现实需求。国家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既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经费自主权,也强化了经费使用合规性与效益性的双重责任。在此背景下,构建全流程动态监控机制,通过科学预算筑牢基础、精细执行把控流向、完善审计提升效益、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管控,成为解决经费与任务匹配失衡、风险预警滞后等问题的关键路径,对保障科研任务高效推进、提升科研单位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强化预算编制科学性,筑牢经费管理基础

在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起始环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直接决定着经费管控的基础质量,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论证与动态适配构建既贴合研制需求又符合管控要求的经费框架。以项目全研制周期的任务分解为脉络,将技术目标与成本要素进行深度绑定,先由项目团队按工程法拆解各研制阶段的具体开支,细化至材料费、试验费、外协费等明细科目,再结合项目总经费规模进行逆向推演,扣除必要的间接费用与合理收益后,形成直接成本的控制区间,通过双向比对压缩预算冗余。业财部门需同步介入论证过程,财务人员依据历史项目数据与现行政策标准,对技术人员提出的开支计划进行经济性校验,比如针对外协任务,结合供应商报价与技术必要性评估调整费用额度;同时引入风险系数变量,根据项目技术成熟度、研制周期波动等因素设置弹性区间,对高风险任务预留10%-15%的机动经费,确保预算既能锁定核心开支,又能应对突发需求,从源头避免后续执行中的大幅调整。

二、优化执行过程监督,确保经费合理使用

科研经费执行过程的监督效能,体现在对每一笔支出与研制进度、技术目标的实时适配性核查上,需通过精细化跟踪与关键节点管控确保经费流向与使用逻辑的一致性。依托项目研制计划中的里程碑节点,建立经费支出与任务完成度的联动核查机制,每月对照挣值管理模型分析实际开支与计划进度的偏差率,当某一阶段经费执行率超出预算10%或滞后任务进度15%时,启动业财联合评审,区分是技术迭代导致的必要调整还是管理疏漏引发的浪费,及时校准支出节奏[1]。针对外协、试验等重点开支领域实施穿透式管理,外协任务需先经总师系统从技术替代可行性、交付周期匹配度等维度论证必要性,再由价格管理部门联合财务人员开展多轮询价与成本拆解,参照历史同类业务价格波动曲线确定合理区间,签订合同后按进度节点分期付款,每笔付款前须核验阶段性成果的技术指标达标情况,杜绝超前支付或无效支出,让监督贯穿经费使用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三、完善决算审计机制,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决算审计作为经费使用效益的最终检验环节,其机制完善程度不仅关乎项目验收的合规性,更影响着后续经费管理模式的迭代优化,需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审计链条与问题转化机制。改变传统结题后集中审计的模式,将审计节点嵌入项目各研制阶段,在关键技术攻关完成、大额经费支出、外协任务验收等节点开展专项审计,重点核查经费使用与任务进展的相关性,比如试验费支出是否与试验大纲中的项目数量、频次一一对应,外协费用是否与交付成果的技术含量匹配。审计过程中建立业财协同应答机制,对争议问题由技术团队提供研制必要性说明、财务部门出具开支合规性依据,通过数据交叉验证形成共识;审计结束后按“问题-原因-整改-预防”路径建立台账,将超支项目的成本构成分析纳入后续同类项目的预算编制参考,将合规性问题与相关部门绩效挂钩,推动审计结果转化为管控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闭环提升。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实时监控

信息化建设为经费全流程动态监控提供技术基座,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打通与功能集成,将分散在各环节的经费信息转化为可实时追溯、多维分析的管控资源。构建覆盖立项、预算、执行、审计全环节的统一数据中台,整合项目任务书、预算明细表、合同文本、报销凭证等各类信息,按项目编号建立唯一数据链条,实现从经费来源到最终支出的全路径可视化,比如点击某笔外协费用,可直接关联对应的外协合同、技术验收报告、付款凭证等关联数据[2]。在系统中嵌入智能分析模块,预设预算执行率、进度匹配度、外协占比等关键指标的阈值,当某项目月度支出超出同期任务进度20%时自动触发预警,推送至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主管,同时系统自动调取该项目近三个月的开支明细与任务完成记录,为分析偏差原因提供数据支撑;各部门人员依据权限实时查看相关数据,项目团队可动态调整支出计划,财务部门及时更新管控策略,让数据流动驱动监控效能提升。

结语

科研项目经费全流程动态监控机制的构建,需以预算编制的双向论证为起点,通过执行过程的节点管控把握流向,依托分阶段审计实现效益闭环,最终借助信息化平台达成全环节实时可控,四方协同形成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网络,有效回应了科研经费精益化管理的现实需求。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项目的差异化监控模型,如针对预先研究项目的短周期适配机制、型号研制项目的高风险专项管控方案,同时深化智能算法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提升监控机制的预判性与精准度。

参考文献:

[1]张腾.科研项目经费风险管理问题及完善措施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4,(01):73-75.

[2]黄能丽.科研所项目经费全流程管理优化探索[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2023(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