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语文教学: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创新

作者

韩丹

泌阳县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驻马店 463700

0 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核心使命是输送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当前产业升级推动行业对人才需求从“单一技能型”转向“综合素养型”,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成为人才质量关键指标。语文作为中职公共基础学科,覆盖所有专业,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场景,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广阔载体。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适配性问题:教学内容沿用普教模式,缺乏职业场景关联;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与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侧重知识考核,缺乏职业素养评估手段。这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脱节,难以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推动中职语文教学创新,成为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 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维度

1.1 职业沟通能力

职业沟通是职场活动的基础,涵盖口头沟通、书面沟通与跨场景沟通等形式。中职语文教学需培养学生的“职业化表达能力”:口头沟通层面,侧重清晰、简洁的汇报、交流与协作表达,避免冗余与歧义;书面沟通层面,聚焦职业场景所需的文书写作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技术说明、客户函件等,强调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与实用性;跨场景沟通层面,培养学生根据沟通对象(如同事、领导、客户)与场景(如会议、谈判、服务)调整表达策略的能力,体现职业语境下的沟通智慧。

1.2 职业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职业伦理的核心,包括对工作任务的担当、对职业规范的遵守、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中职语文教学可通过文本解读与价值引导,渗透责任意识培育:一方面,通过分析蕴含职业精神的文学作品或现实案例(如敬业人物传记、行业规范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职业责任”的内涵,如对工作质量的严谨态度、对职业承诺的坚守;另一方面,通过写作与思辨活动,让学生思考职业行为与社会影响的关联,树立“职业无小事,责任重于山”的认知,为未来职场中的责任担当奠定思想基础。

.3 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

职场环境充满动态变化,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是职业人适应行业发展的关键。中职语文教学可通过“情境化思维训练”培育这一素养:在文本分析中,引导学生从“职业视角”解读问题,如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困境应对策略,提炼可迁移的问题解决方法;在写作与表达活动中,设置职业场景中的矛盾情境(如客户需求变更、工作流程受阻),让学生通过文字梳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逻辑分析与创新应对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对传统文本或职业场景提出个性化解读与优化建议,激发创新意识。

1.4 职业文化认同

职业文化认同是学生融入行业、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包括对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接纳。中职语文教学可通过“职业文化渗透”培育这一素养:一方面,整合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文化内容,如将工匠精神、服务理念、科技伦理等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文本对比、文化思辨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既认同本行业的文化特质,又尊重跨行业的文化差异,为未来职场中的团队协作与职业发展构建文化基础。

2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创新路径

2.1 教学内容重构:建立“职业场景关联型”内容体系

中职语文教学需打破“文学为主、实用为辅” 的传统结构,构建与职业场景深度关联的内容体系,实现语文知识与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课文选编上,在保留经典文学作品基础上,增加行业人物访谈、职业伦理案例等“职业素养类文本”比重,并按专业适配性选编内容,如服务类专业的客户沟通案例、技术类专业的工匠精神解读文本,增强针对性。写作模块重构聚焦职业实用文书教学,将传统写作训练与职业文书写作融合,形成“基础写作+职业文书”双轨体系,基础训练打牢逻辑与规范基础,职业文书训练覆盖计划、简报等类型,强调场景适配。口语交际内容拓展为“职业情境化表达”训练,摒弃单一形式,构建会议发言、客户解答等模块,明确场景化表达要求,契合职场实际需求。

2.2 教学方法革新:采用“素养导向型”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需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采用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强化素养培育的“素养导向型”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养成”的转变。推行情境化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或仿真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运用语文能力中培育素养,如口语教学模拟 “客户投诉处理” 情境练沟通与责任意识,写作教学模拟“项目进度汇报”情境提升表达职业性。运用项目式学习法,以“职业任务”驱动设计跨单元活动,如“企业文化宣传”项目中,学生分组完成文本解读、方案撰写、演讲设计任务,同步锻炼语文能力与团队协作等素养,达成“做中学、学中养”。引入思辨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辩论等形式深化职业认知,如围绕“工匠精神”提出思辨问题,鼓励优化职业文书格式,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2.3 评价体系优化:构建“双维度融合型”评价体系

为突破传统分数主导的单一评价模式,中职语文教学需构建“语文能力+职业素养”双维度融合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动态评估。评价内容兼顾能力与素养,既关注文本解读、写作规范等语文能力,也重视沟通态度、团队贡献等职业素养表现,如口语评价兼顾表达准确性与职业耐心。评价主体引入多元机制,学生自评反思成长,同伴互评聚焦协作表现,“职业角色”评价从职场视角评估语文应用是否合规,更贴合行业需求。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发展轨迹,结合课堂观察、项目汇报实时捕捉表现,再辅以改进建议,助力学生持续提升。

3 结论

中职语文教学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创新,是中职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对接“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明确职业素养培育核心维度后,从教学内容重 教学方法革新、评价体系优化三方面发力,可打破“学科孤岛”局限,让语文成为连接语文能力 “教语文 “育素养”协同统一。该创新能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筑牢职场素养根基, 助力 求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还可为中职教育学科融合改革提供参考,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入活力。未来需结合专业特点深化创新针对性,让中职语文成为职业素养培育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刘蔓.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育[J].嘉应文学,2023,(15):148-150.

[2] 李俊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出的职业素养教育[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第十一辑.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202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