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黄英杰
身份证:511024199905062832 642466
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该行业同时也是事故高发的领域,其生产环境复杂、工序交叉繁多,导致安全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多依赖人力巡查与经验判断,存在信息滞后、风险识别被动、监管覆盖不全等弊端。随着“中国制造 2025”、“新基建”等国家战略的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渗透,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智慧工地”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对工程项目全要素、全过程进行智能化感知、分析与服务,从而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建造方式。将智慧工地理念与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路径。
一、智慧工地的核心理念与技术架构
智慧工地的核心理念是“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它打破了传统工地信息孤岛的状态,将人员、机械、物料、环境、管理等各个分散的要素通过数字技术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动态、交互、协同的“数字神经系统”。其技术架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遍布施工现场的各种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监控摄像头、RFID 标签等构成。它们负责实时采集人员定位、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物料信息等海量、多维的原始数据,为上层应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网络层是智慧工地的“神经网络”,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稳定、高效地传输至数据中心。它融合了 5G、Wi-Fi 6、LoRa、蓝牙等多种通信技术,确保了数据传输的低延迟、高可靠和广覆盖,满足了工地复杂环境下对通信的苛刻要求。应用层是智慧工地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是价值创造的核心。它基于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挖掘和可视化呈现,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各类智能应用模型,最终服务于项目管理的各个职能,其中,安全管理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核心领域之一。
二、智慧工地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 实时动态监控,实现风险即时预警
智慧工地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监控体系。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方面,通过AI 视频分析技术,摄像头能够自动识别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在危险区域(如高空边缘、起重吊装半径内)闯入、是否违规操作等行为,一旦发现,系统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并通知现场安全员,实现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即时干预。在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方面,通过在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其运行参数,如载重、力矩、倾斜度、运行速度等,一旦数据超限,系统自动预警,有效预防了设备倾覆、坠落等恶性事故。在环境不安全因素管理方面,通过部署环境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PM2.5、噪音、风速、温湿度等指标,当数据超标时,系统自动启动喷淋降尘设备或发出预警,为工人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二)构建风险预控体系,推动管理关口前移
智慧工地的核心价值在于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BIM 技术的应用为此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施工前,通过建立精细化的BIM 模型,可以进行虚拟施工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中的空间冲突和安全隐患,从源头上消除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历史事故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构建安全风险预测模型。例如,通过分析特定工序、特定时段、特定气象条件下的事故发生概率,系统可以提前识别出高风险作业环节,并自动生成风险管控清单和预控措施,指导管理人员进行重点防范。这种基于数据的风险预控体系,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三)重塑安全培训与应急流程,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传统的安全培训形式单一,效果有限。智慧工地通过引入VR/AR 技术,构建了沉浸式的安全体验馆。工人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火灾等事故场景,在虚拟环境中学习正确的应急处置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应 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一旦发生事故,系统可根据人员定位信息,迅速 并自动通知最近的应急小组。同时,通过整合现场监控、通讯设备和人员信息, 场态势,实现“一张图”指挥调度,有效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提高了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智慧工地在安全管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推广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初期建设成本较高,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系统集成等,对于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投资压力较大。其次,不同厂商之间的设备与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和共享。再次,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对设备的稳定性、耐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且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挑战。最后,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了智慧工地的深度应用。
展望未来,智慧工地在安全管理领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协同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建设成本将逐步降低,其普及率将大幅提升。未来的智慧工地将实现 BIM、GIS、IoT、AI 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数字孪生”工地,即在虚拟空间中与实体工地完全映射,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模拟、诊断和预测。安全管理的模式将进一步从“人防”为主向“人防+技防+智防”相结合转变,最终实现由系统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的“无人化”或“少人化”安全管控。这不仅将彻底改变建筑工地的面貌,更将引领整个行业迈向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工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通过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实现了对风险的即时响应;通过构建风险预控体系,推动了安全管理关口的前移;通过重塑培训与应急流程,提升了综合应急能力。尽管当前面临着成本、标准、人才等方面的挑战,但智慧工地所代表的技术方向和管理理念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它不仅是提升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更是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持续深化智慧工地的研究与应用,必将为构建本质安全型社会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可.智慧工地建设系统及安全管控措施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3,51(10):145-148.
[2] 朱爽.基于“互联网+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3,(18):157-159.
[3] 张维麟.智慧工地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探索[J].江西建材,2022,(11):344-34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