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种植中杂草防控技术的优化与应用效果探究
张帮洪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鸡街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引言
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受杂草危害影响显著,田间杂草与玉米争夺水分、养分等生长资源,严重制约玉米生长发育。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与气候变化加剧杂草群落结构日趋复杂,抗药性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单一防控方式效果日渐下降,因此探究优化杂草防控技术并评估应用效果,构建适宜玉米田间杂草综合管理体系,对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探究期望能够分析玉米田杂草分布特征,优化防控技术,评估应用效果,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一、玉米田间杂草分布特征分析与防控难点识别
玉米田间杂草群落组成呈现明显区域性与季节性特征,北方玉米区主要危害禾本科杂草包括马唐、狗尾草等,阔叶杂草则以苋属、藜属等为主,南方玉米区杂草种类更为丰富,除上述杂草外还包括看麦娘、碎米莎草等多年生杂草。杂草发生规律与玉米生育期密切相关,苗期主要危害一年生早熟杂草,拔节期至抽穗期则以多年生杂草与中晚熟杂草为主,杂草分布密度与危害程度受种植模式影响显著,连作田块杂草密度高于轮作田块,免耕种植条件下杂草种群更为复杂,这主要缘于土壤种子库累积效应与杂草演替规律。气候变化导致杂草生长期延长分布范围北移,部分耐旱耐热杂草危害加剧,同时长期单一除草剂使用引发抗药性杂草快速蔓延,如北方玉米区马唐对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产生抗性,华北地区苋属杂草对莠去津耐受性增强严重威胁除草效果。
玉米田杂草防控面临诸多难点,先表现为杂草群落复杂性与防控针对性冲突,不同杂草生物学特性差异大,防除适期与敏感性各异单一防控手段难以兼顾,杂草抗药性演化与除草剂更新滞后矛盾凸显,新型除草剂研发周期长且成本高难以快速应对抗性杂草蔓延趋势。环境友好与防控效果平衡问题突出,高效除草剂往往环境风险较高而环保型防控手段效果常不稳定,机械化防控受地形地貌限制,丘陵山区难以推广大型机械作业,规模化种植对劳动力投入敏感人工除草成本高昂,气候异常导致杂草发生预测难度增大防控时机把握困难。针对这些难点迫切需要研发适应区域气候条件与杂草发生特点,兼具高效环保特性且经济可行防控技术体系。
二、玉米田间杂草防控技术筛选与应用方案构建
针对玉米田杂草分布特征与防控难点,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筛选高效防控技术,化学防控方面土壤封闭处理采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芽前封闭剂,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控制效果显著,茎叶处理则以烟嘧磺隆、莠去津等选择性除草剂为主,对阔叶杂草抑制作用强。物理机械防控包括播前深翻晒种降低土壤种子库数量,中耕培土物理破坏行间杂草生长,覆盖防控利用地膜、秸秆或生物降解膜阻隔杂草出土。农艺防控主要通过调整播期避开杂草发生高峰,增加播种密度提高玉米群体竞争力,选用早期生长迅速品种增强抗杂草能力,轮作倒茬打破杂草生活史。生物防控方面探索杂草病原微生物如柔膜菌等作为生物除草剂应用前景,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活性,增强玉米生长势间接抑制杂草危害。
基于筛选技术构建全程应用方案,按玉米生育期划分为播前准备、出苗前、苗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成熟期四个阶段,播前准备阶段重点实施耕作处理深翻晒种消灭多年生杂草根茎,出苗前阶段实施封闭处理播后苗前喷施芽前封闭剂形成药膜。苗期至拔节期采取化学与机械结合方式,玉米三叶期喷施选择性茎叶处理剂,五叶期进行中耕培土控制早中期杂草,拔节期至成熟期则以补防为主,针对零星杂草实施定向喷雾或人工补除。根据区域杂草特点与种植规模构建差异化应用方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区采用封闭剂 + 茎叶处理剂 + 机械中耕组合,丘陵山区小规模种植则以覆盖 + 定向喷雾 + 人工补除模式为主,多年生杂草严重区域采用深翻 + 高剂量封闭 + 茎叶处理强化防控,抗药性杂草发生区则实施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 + 非化学防控综合策略,确保各类玉米种植环境下杂草得到有效控制。
三、玉米田间杂草防控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提出
通过多点多年试验对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综合防控措施对杂草抑制率普遍高于单一防控手段,化学与机械结合模式抑制率达九成以上,显著高于单纯化学防控或机械防控。封闭处理与茎叶处理相结合比单一处理扩大防除谱,延长防效期,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除草剂能有效延缓抗性发展,连续三年应用后敏感性维持稳定,覆盖防控虽初期投入较高,但全程防效稳定且环境友好性突出。农艺措施虽单项效果不显著,但能明显增强其他防控手段效果,尤其对提高玉米竞争力与降低杂草危害度贡献明显。经济效益分析显示,与传统单一化学防控相比综合防控技术增产效果明显,平均增产率达到两成左右,虽综合防控投入略高但产出效益比更优,经济收益增加显著,长期应用看综合防控通过减缓抗性发展与改善土壤环境,可持续性优势明显。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证实,综合防控技术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降低土壤与水体农药残留风险,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生态环境与粮食生产双赢。
基于防控效果评估结果提出多方面优化策略:技术层面精准施药策略应引入变量喷施技术,根据杂草分布密度自动调整用药量,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杂草精准识别与靶向防控,优化药剂配方研发复配制剂提高协同增效作用。时机把握方面构建杂草发生预警系统,结合气象数据预测杂草发生动态指导适期防控,细化防控适期建立基于杂草生物学特性防控窗口期数据库。管理体系方面建立区域性杂草综合管理规范,按气候带与种植模式划分防控单元,推行轮作制度利用作物更替打破杂草生活周期,建立抗药性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抗性动态调整防控策略。
结论
探究通过系统分析玉米田杂草分布特征与防控难点,筛选适宜防控技术并构建应用方案,评估防控效果且提出优化策略形成了完整玉米田杂草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区域性杂草群落演替规律理解是科学防控基础,多元化防控手段协同应用能有效应对复杂杂草群落,防控技术优化需兼顾效果、经济性与环保性,精准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杂草防控发展方向。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区域杂草特点与种植模式差异,合理选择防控技术组合,同时加强基础探究,深入探究杂草生态位与抗性演化机制,为持续优化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志宇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防控技术研究 [J]. 河北农机 , 2024(7):115-117.
[2] 王振 , 贾艳红 , 刘波 , 等 . 不同品种除草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杂草防控应用研究 [J]. 农业工程技术 , 2023, 43(10):25-26.
[3] 李山东 , 王敏 , 张绍国 , 等 . 不同除草剂及使用技术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田的应用效果研究 [J]. 现代农药 , 2024, 23(6):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