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联合血浆B型脑利钠肽检测观察参附汤合桂枝龙牡汤 加味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作者

顾晓玲 李旻蔚 梁宸通讯作者

启东市中医院检验科 江苏 启东 2262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 2024 年5 月至2025 年4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平均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治疗组由22 名男性和18 名女性组成,年龄介于55 至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7.2)岁;按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5 例,Ⅲ级 20 例,Ⅳ级5例。对照组包含24 名男性和16 名女性,年龄范围为58 至80 岁,平均年龄为(67.8±6.9)岁;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7 例,Ⅲ级19 例,Ⅳ级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方面的比较,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用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确认。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包括心肾阳虚、虚阳浮越证标准。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活动后加剧,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次要症状有面色苍白或浮肿,唇甲青紫,精神萎靡,小便减少,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脉表现为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象沉微细或促结代。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NYHA 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3)年龄在50 至80 岁之间;(4)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包括:(1)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者;(2)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精神疾病患者;(5)同时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ACEI 或ARB 或ARN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调整用药剂量。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参附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味。基础方药包括:红参10g,熟附子9g(先煎),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 6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生姜3 片,大枣5 枚。根据症状加味:水肿明显者加入茯苓15g、泽泻12g、车前子15g;血瘀明显者加入丹参 20g、桃仁10g、红花10g;气喘咳痰者加入葶苈子15g、桑白皮 12g。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2~3 周。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疗效指标

治疗前后血浆 BNP 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

4.2 次要疗效指标

(1)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精准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2)运动耐力:运用6 分钟步行试验(6MWT)详细记录患者的步行距离

(3)中医证候积分:对主症与次症按照无、轻、中、重的程度分别赋予 0、1、2、3 分,对比治疗前后积分变化。

(4)临床疗效:依据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估。显著疗效:心功能提升 2 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升1 级;无效:心功能分级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显著疗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安全性指标:对血液、尿液、粪便常规及肝脏、肾脏功能进行监测。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 ± s)形式表示,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比例(%)表示,使用χ²检验。P<0.05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 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 BNP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BNP 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 6MWT 对比

治疗后,两组LVEF、LVEDD 及6 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提升LVEF、增加6 分钟步行距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缩小LVEDD 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 (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安全性评估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未出现异常变化。治疗组有 2 例患者在初次服用中药时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调整至饭后温服后不适症状消失。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讨论

本研究成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融合参附汤与桂枝龙牡汤加味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疗法不仅有效降低了患者血浆BNP 水平,还显著改善了心功能(LVEF、LVEDD)和运动耐量(6MWT),中医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总有效率高达 92.5% ,充分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增效。

BNP 水平的显著降低为本研究的核心亮点。作为心室壁张力增加时分泌的代偿性激素,BNP 水平直接反映了心室的压力和容量负荷。治疗组BNP 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有力地证实了中药方剂的添加能更有效地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室重构,从病理生理层面逆转心衰的发展。因此,BNP 成为评价该中药复方疗效的一个重要且可靠的客观量化指标。

从中医理论视角分析,本方剂组合严谨,直击病机。参附汤中,红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元阳,二者相辅相成,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首选良药,旨在峻补耗损的心肾阳气,治疗其根本虚弱。桂枝龙骨牡蛎汤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敛阴和营;龙骨、牡蛎质地沉降,具有重镇安神、潜敛浮阳、固涩止汗的功效,针对虚阳浮越所致的烦躁、汗出、心悸不安等症状,治疗其标急之症。全方共同发挥温阳益气、补肾强心、潜阳固脱、调和营卫的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为其疗效提供了科学支撑:红参皂苷及附子生物碱具有强心、正性肌力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桂枝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龙骨、牡蛎富含钙盐,可能参与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起到镇静作用;加味的茯苓、泽泻、车前子具有利尿渗湿作用,有助于减轻心脏前负荷;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心室重构。多药并用,从多靶点、多途径发挥综合治疗作用,与西药协同,弥补了单纯西药在改善整体症状、调节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方面的不足。

结论

综合以上,参附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虚阳浮越证)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血浆 BNP 水平,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联合检测 BNP 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60-789.

[2] 王吉耀, 廖二元, 黄从新, 等. 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