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马伏赟
秭归县郭家坝镇平睦河小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622
在当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小学课程的目的已经由简单灌输数学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通过对小学数学学习者“ 激活” 或“ 唤醒” 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做法,把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生活情境化,让课堂更“ 有趣” 。但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情境教学的设计不真实、不对应知识点、过于刻板等等,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探讨在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为自己的课堂注入生命动力和活力,不仅是时代教育发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质量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一、紧扣核心素养 聚焦真实问题
新时期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在新课标指引下应明确以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主旨和目标,突出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环节中更加注重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周围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融入数学知识,创设的情境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发小学生展开数学知识学习的探寻。因而课堂情境应具备真实感以及价值感,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解决问题,在思考、解决的过程中将数学原理和规律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素养。
例如《线与角》这一课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房屋角、操场弯道或教室窗框等实际生活素材进行引导,启发学生在对身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如教师可通过情境提问直线“ 两端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 射线只有一端有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 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固定长度” ,再通过直观情境问题启发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在问题设置中加强学生对角大小的认知直观性体验,例如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到门扇开启大角度,角就大,以此丰富学生对角的认知。
二、契合认知水平 注重思维层次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还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分析不同年龄层次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度,从而对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做到层次的划分,递进式地展现,使学生在理解要求上,遵循其现有知识经验展开合理化拓展。教师在情境创设中,也应当关注到引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提炼理性知识,推动学生形成优秀化的数学思维质量。
例如在《乘法》这一课的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加法经验,借助情境经历由加法向乘法意义的学习转化过程,初步学习理解“ 几个相同数相加” 可以用 3+3+3=9 简写成 3×3 ,体会乘法是加法的简写形式,并借助具体的物体数量进行分组经历体会乘法是加法的简写。学生经历更加深刻的学习过程,是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他们认识乘法算式两个因数的不同意义,一个因数表示“ 组数” ,另一个因数表示“ 每组有多少个” ,让学生经历具体数量的累计,逐渐形成抽象性的认识。
三、创新呈现方式 强化主体参与
教师的情境设置,应该注重形式的丰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一方面可以在多维条件下设置情境,如多媒体、学生直观的操作活动和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多方位感受条件下加深体验。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情境就要提供开放、互动的自由,在学生的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和探究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体悟。情境设置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新形式,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呈现,而是有效的兴趣点、思维生长点。
比如,在《方向与位置》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动态化与互动性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东南西北等基本方向及“ 向前走几步、向左转” 等空间位置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平面图或坐标格子中尝试标记路线,通过亲身移动或模拟路径,感受位置变化与方向判断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用“ 上、下、左、右” 以及方位词准确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相对位置与固定方向之间的区别。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核心素养导向、学生认知特点以及课堂组织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计不仅要紧扣真实问题,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需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促进思维发展。同时,创新的呈现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使他们在互动与探究中提升理解力与表达力。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活力,推动教学效果与育人价值的统一,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罗姣.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成都大学,2025.DOI:10.27917/d.cnki.gcxdy.2025.000176.
[2]吴莉莉.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数学绘本问题情境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24,(2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