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性阅读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陈玲丽
修水县第一小学 332400
引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学往往面临理解困难与学习兴趣不足的双重挑战。若仅停留在词句解释与内容记忆的层面,学生难以真正体会文本的深意。思辨性阅读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善于发问、敢于质疑,课堂能够由被动接受转向积极探究,从而激活思维潜能。文言文作为语言与思想的结合体,既能训练语言表达,又能启迪思维方式。若能在教学中融入思辨性阅读,学生不仅能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还能在思维品质上得到提升。由此,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思维与语言的双向建构。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思辨性阅读的切入点
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它承载着语言训练与文化传递的重要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感知和文学素养方面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之间存在天然隔阂,字词难度较大、表达方式古奥,往往导致理解障碍与学习兴趣低落。课堂教学容易沦为字词释义与句子翻译的机械化训练,缺乏思维拓展的空间。这种现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表层认知,难以实现语文课程所强调的思维品质提升。
从课程目标层面来看,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过度依赖讲解与灌输,学生缺乏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机会,阅读过程成为接受性的被动活动。这种局限不仅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削弱了语文学习的综合价值。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突破单一的知识传递模式,成为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思辨性阅读的引入,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它强调在阅读中通过设问、比较、推理和批判等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断激活已有经验,并在质疑和探讨中深化对文言文的把握。学生不再只是接受既定的解释,而是通过思维活动去建构意义,这种方式契合小学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能够逐步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通过这种路径,文言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而成为训练思维与促进理解的综合平台。
二、思辨性阅读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思辨性阅读的实施策略需要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言接受能力进行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字词解释与句意翻译层面,而应通过多层次的阅读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借助设问的方式推动思考,由浅入深地探究文章的言语特点与思想内涵。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不是简单的知识性追问,而是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发现矛盾、提出质疑,进而展开思考,这种方式能够将注意力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转向意义的自主建构。
在课堂组织中,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策略。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照,学生能够发现语言表达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差异,由此形成归纳与推理能力。对于同一文本,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展开分析,促进其思维的多向发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在多维度的认知中深化理解,从而避免对文言文内容的片面化解读。与此同时,合作探讨环节能够进一步强化思辨性阅读的效果。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表达个人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在互动中形成思维碰撞,这种学习方式更契合小学阶段群体学习的特征。
在课堂实践中,推理训练的设计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情境进行逻辑推演,使其在分析语言现象的同时提升推理能力。对一些具有开放性解读空间的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释路径,并尝试用文本证据加以论证,这种过程不仅训练了语言理解力,更培养了逻辑论证的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应成为课堂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言行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帮助其在文本阅读中建立评
判标准。
在评价方式上,传统的单一性测评往往难以体现思辨性阅读的成果,教学中应引入过程性与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学生的提问质量、思考深度、合作表现等角度进行考察,使评价真正发挥引导与激励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引导能力也是策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提问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适合思辨训练的氛围。通过以上策略的系统实施,思辨性阅读能够在小学文言文课堂中真正落地,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思维训练的价值。
三、思维品质提升与阅读能力的双重收获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思辨性阅读,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思维品质的养成不仅表现为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更体现在学生面对问题时展现出的批判性、独立性与创造性。通过在课堂中不断训练设问与思考,学生逐渐养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不再满足于表层信息的接受,而是能够在语言与思想的交织中主动探寻逻辑关系。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知识积累,而是逐渐发展为对认知能力的建构与拓展。
在阅读过程中,推理与判断的训练直接促进了逻辑思维的成熟。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常常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演,这种训练使得他们在思维中形成因果关系的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对人物言行与文章立意展开评价,在多角度的分析中形成独立判断。这种能力的获得,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能展现出更高的分析力与思维深度,形成跨学科的迁移效应,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综合价值。
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体现为语言感知与理解水平的全面发展。通过思辨性阅读的训练,学生在词语辨析、句式理解以及语境把握方面的能力不断加强。文言文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学生在反复思考与探究中,逐步形成对文言表达特征的敏锐感知。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在面对陌生篇章时能够更快地把握语境,理解文章的结构与深层含义,这一过程有效提升了阅读速度与准确性。思辨性阅读训练中的提问与讨论环节,也促使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能够更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并验证理解结果。
思维品质与阅读能力的相互促进,最终构建出一种良性循环。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辨性阅读获得思维上的挑战与成长,而这种成长又不断推动其在阅读中的深入探索。随着这种循环的持续,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方法,更在思维方式上形成持久影响。由此,文言文教学不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而是成为提升学生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思辨性阅读为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使课堂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走向语言与思维的双重训练。通过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主动设问、比较与推理,能够逐渐突破文言文理解的障碍,进而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意识,为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立群. 小学文言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研究[J]. 语文建设, 2019,15(4): 45-47
[2] 李红. 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路径[J]. 小学语文教学,2020, 22(6): 58-61
[3] 周晓峰.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1, 33(12): 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