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管理中全过程控制策略探析

作者

于翔

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工程造价作为建设项目三大控制目标之一,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执行质量。随着项目规模扩大、技术难度提升与管理方式转型,工程造价控制已从传统的静态、阶段性管理模式向动态、系统化全过程管理方向发展。全过程造价控制强调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从源头设计、过程实施到项目完成后评估,实现成本控制的闭环机制。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造价目标设定不清、阶段间衔接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风险控制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项目全过程结构,深入剖析各阶段造价管理的关键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以期为优化成本管控机制、实现投资控制目标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内涵与必要性分析

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针对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与后评估等各阶段的造价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精细化的控制与调节,确保项目各阶段成本合理可控。该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模式,更加强调各阶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与成本责任传导机制。其目标不仅是控制最终造价,更在于全过程中的成本预控、动态调整与协同管理。全过程造价控制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前瞻性与反馈性的特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成本决策前移、控制节点前置、信息数据可视化与风险可控化。通过全过程控制机制,能有效降低由于设计变更、施工延误、材料浪费等带来的成本偏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操作性。随着建设项目精益化管理趋势加强,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实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项目立项与可行性阶段的造价前期控制

项目立项及可行性阶段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起点,影响项目投资方向与后续成本结构。在此阶段,应从市场调研、技术方案比选、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等维度出发,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合理的前期投资估算有助于确立造价目标基准,为后续设计与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方向。在实践中,前期造价控制常存在估算粗放、依据不全、经济性分析不足等问题,导致后期预算大幅偏离。为此,应引入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运用类比估算法、参数估算法等多种技术进行综合评估,同时结合地区造价数据库,制定科学、合理、可执行的投资限额。项目立项阶段还需建立成本责任机制,由项目业主牵头,协调设计、造价、咨询等多方参与,确保项目在可控投资框架下开展,奠定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基础。

三、设计与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重点与方法

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设计方案的经济性直接决定项目整体造价水平。在全过程管理模式中,应推行限额设计制度,以立项确定的投资估算为依据,设定各专业设计的成本控制指标,引导设计单位在功能、技术与成本之间实现最优平衡。在设计深化过程中,应开展多轮方案比选与经济性评审,借助BIM 技术进行建模与成本模拟,提升设计质量与成本预测精度。同时,加强设计阶段成本审核机制,严格把关设计变更与材料选型,避免“ 超规格” 现象导致预算失控。在招投标阶段,应注重招标控制价的科学编制与市场化评估,确保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技术要求与合同条款清晰准确,防范低价中标引发后期增补问题。通过完善的设计与招标阶段造价控制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项目成本失控风险,实现成本从源头至实施的连续控制。

四、施工阶段的动态造价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

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密集、成本变化最频繁的阶段,具有周期长、变更多、干扰因素复杂的特点。在全过程控制体系下,应建立施工全过程动态成本监控系统,实时记录工程量执行情况、材料采购支出、人工费用及机械使用等数据,并与预算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偏差及时调整。项目管理方应建立周/月度成本报告制度,动态反映成本执行进度,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应加强对合同执行、工程签证、设计变更与索赔事项的管控,防止不合理费用支出。通过设立成本预警机制,对超支风险进行分级管理,提前识别并采取对策。此外,应强化施工现场资源管理,通过施工组织优化、工序标准化、材料周转利用等方式降低实际成本,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施工单位应与业主、监理、造价咨询团队协同联动,形成透明、高效、闭环的成本控制体系。

五、竣工结算与成本后评估的反馈调节作用

项目竣工后,造价控制工作进入结算与后评估阶段,是对全过程成本管理效果的集中体现。在结算阶段,应以合同约定为基础,结合现场签证、变更记录与进度支付数据,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造价核实。通过完善的审价流程与审计机制,确保竣工结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应重视成本后评估在未来项目管理中的借鉴价值,系统总结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的原因,分析各阶段造价控制措施的成效,为后续项目积累管理经验与数据支持。建议建立企业级造价数据库与成本分析模型,定期开展成本指标对比与趋势分析,提升成本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通过结算与评估机制,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造价信息反馈至决策层与前期策划环节,实现造价管理的持续改进与策略优化,推动企业全过程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论:

工程造价管理是实现项目投资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全过程控制理念已逐渐成为现代项目管理的主流方向。本文系统梳理了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内涵与阶段性特点,从立项、设计、招标、施工到结算各阶段提出了针对性控制策略,强调了动态管理、系统协同与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研究认为,实现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机制的完善、技术工具的应用与管理意识的提升。未来,应持续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与数字化管理手段融合,构建多主体参与、全过程覆盖、数据驱动的现代造价控制体系。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成本管理,有助于实现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为推动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研究[J]. 建筑经济, 2022(12):65-68.

[2] 张建峰.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策略分析[J]. 工程管理学报, 2023(2): 40-44.

[3] 孙玲. 建设工程成本全过程管理模式探析[J]. 中国建设信息,2023(5):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