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调适研究
王中印
沈阳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44
一、引言
每年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叠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难” 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普遍存在中度及以上就业压力,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显著影响其学习状态与生活质量。就业压力已不仅关乎个体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更深刻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生涯发展信心乃至社会稳定和谐。因此,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科学探索其心理影响机制,并构建切实有效的心理调适策略体系,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应对人生关键转折、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紧迫性。
二、压力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就业压力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宏观环境、中观系统与微观个体层面多种力量交织、互动的产物。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存在结构性矛盾与不确定性加剧。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而优质岗位增长相对滞后,部分传统行业吸纳能力下降,新兴行业对人才能力结构要求较高,供需存在时空与结构错位。经济波动与竞争白热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知名企业“ 缩招” 、考公考编“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等现象凸显竞争激烈程度。社会观念与评价单一化, “ 学而优则仕” 、“ 唯名校论” 、“ 唯高薪论” 等社会主流评价标准,无形中窄化了成功路径的定义,加剧了学生的比较焦虑和身份认同危机。
2.中观系统
考虑高校、家庭的双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毕业即失业” 的担忧由此滋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效能不足,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停留在政策宣讲、信息发布层面,缺乏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辅导、精准化的求职技能训练(如简历优化、面试模拟)以及深度的心理疏导支持。家庭期望与支持模式方面,高期望与投资回报压力,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巨大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往往转化为对子女就业结果(单位性质、薪资待遇、地域)的高期待,形成沉重的“ 回报” 压力。代际观念冲突,父母辈基于自身经验的择业观(如追求稳定“ 铁饭碗” )可能与子女的兴趣、价值观或时代新职业选择产生冲突,引发家庭内部矛盾,增加心理负担。支持不足或过度干预,部分家庭缺乏对子女就业过程的有效情感支持与资源链接;另一些则过度干预子女选择,剥夺其自主决策空间。
3.微观个体
自我认知模糊与定位失准,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优势、价值观缺乏清晰认识,导致职业目标模糊或脱离实际(如眼高手低),在求职中易受挫。核心就业竞争力欠缺,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经历匮乏、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软实力不足,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消极认知与心理韧性薄弱,灾难化思维,将一次求职失败等同于人生失败,“ 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 。过度概括化,因个别企业拒绝而否定自身全部价值。绝对化要求, “ 我必须一次就找到最完美的工作” 。抗挫折能力差,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拒绝和困难,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自我怀疑,甚至选择逃避。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面对压力时,难以有效识别、接纳和调节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导致情绪状态持续低落或波动剧烈,影响求职表现和身心健康。社会支持利用度低,不善于主动寻求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的理解、鼓励和实际帮助,倾向于独自承受压力。
三、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层影响
持续高强度的就业压力,如同一把“ 双刃剑” 。适度的压力可成为动力,激发潜能;但长期过载或应对不当的压力,则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如焦虑泛化,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和失控感,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心神不宁、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对求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过度担忧。抑郁情绪蔓延,反复遭遇挫折或感觉希望渺茫时,容易产生持续的沮丧、低落、兴趣减退、疲劳感、无价值感,严重时可发展为临床抑郁症。自我效能感降低,频繁的求职受挫会严重打击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求职任务的信念,形成“ 我不行” 的消极自我预言,进一步削弱行动力。负性认知偏差固化,在压力下更容易关注、回忆和解读负面信息,对未来做悲观预期,形成恶性循环。求职行为消极化,因害怕失败而拖延投递简历、拒绝参加面试,或盲目海投缺乏针对性,行动效率低下。部分学生可能转向过度游戏、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甚至其他危险行为来暂时麻痹自己,逃避压力,对身心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四、调适策略体系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四方联动,协同发力。
社会层面需优化环境,构建支持网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完善就业政策与服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营造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
高校层面需深化改革,强化育人服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适配性。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加高质量实习实训比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早接触、早了解、早适应职场。重视通用能力培养,将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创新创造、数字素养、情绪管理等软实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与第二课堂。构建全程化、精准化生涯教育体系。个性化指导,运用测评工具辅助学生认识自我;提供一对一生涯咨询,量身定制发展路径。强化求职技能训练,系统开设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求职心理调适等实务课程与工作坊。完善专业化心理支持服务体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层面调整期望,提供情感港湾。理性调整期望值,尊重子女选择,强化情感支持,传递无条件的爱,提供建设性帮助,而非包办代替。
个体层面主动调适,实现内在成长。大学生自身是应对压力的主体,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至关重要。1.认知重构打破思维牢笼,识别与挑战自动负性思维:当感到极度焦虑或沮丧时,停下来问自己:“ 我此刻在想什么?” 、“ 这个想法符合事实吗?” 、“ 有没有其他更积极或更现实的解释?” 。例如,将“ 这次面试失败说明我能力太差” 重构为“ 这次面试暴露了我某个方面准备不足,是宝贵的改进机会” 。2.建立合理期望。认识到“ 完美工作” 的稀缺性,接受求职过程的曲折性和不确定性。设定“ 踮踮脚能够到” 的分阶段目标,重视过程中的成长而非仅仅结果。3.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成功定义。探索兴趣、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认识到“ 小岗位” 也能成就“ 大事业” ,基层、中小企业同样有广阔发展空间。成功不仅是外在标签,更是内心的满足与成长。4.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应对底气。持续学习,精进专业,利用在校时间夯实专业基础,关注行业前沿动态。积累实践,锻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