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方言在曲艺中的重要性
王露
成都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曲艺团 四川成都 610000
曲艺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关键部分,属于以“口语说唱”为核心表演形式的艺术范畴,在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地方方言跟曲艺一直紧密相扣,成为塑造曲艺独特神采与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长期聚焦四川本土曲艺的传承与发扬,旗下涵盖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谐剧等多个用四川方言进行表演呈现的曲种,这些曲种依托醇厚的地方特色与独有的艺术魅力,为民众所深爱,充分展现出地方方言在曲艺里的核心价值,深度探究地方方言于曲艺里的作用,对于推动曲艺艺术的传承创新、维系地域文化多样性具有关键现实意义。
1 地方方言与曲艺的历史渊源
1.1 方言孕育曲艺的诞生
地方方言与中国曲艺起源及发展关联十分紧密,因交通不便且信息传播受阻,各个区域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方言体系,大众于日常生活期间,把方言当作载体以进行叙事、抒情及娱乐,逐步催生了带有地域风格的说唱艺术。如山东快书的诞生即与山东方言的语音特点密不可分——山东方言的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尤其鲁中地区的“怯口”发音,为快书的“武打书”“幽默书”等表演形式提供了语言土壤,艺人通过方言演绎《武松打虎》等故事,生动展现齐鲁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四川曲艺的诞生与四川方言的演进紧密相连,生动形象且诙谐幽默是四川方言特征,持有独具特色的声调、词汇及语法模式,这些特性为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曲种的产生筑牢了语言基础,艺人采用方言进行说唱演绎,诉说当地的风俗民情、民间逸事,满足了大众的精神文化渴望[1]。
1.2 方言推动曲艺的发展演变
伴着历史的转变,地方方言在跟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停演化,也推动着曲艺艺术逐步发展。以天津快板为例,其早期融合了天津方言的“卫派”语音特色与河北梆子、评剧的音乐元素,通过天津方言中特有的“仄声字”和“俏皮话”,形成了“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的明快节奏。如经典曲目《劫刑车》中,艺人用天津方言的“齿音字”和“嘎调”表现地下党机智勇敢的形象,既保留了方言的鲜活感,又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就传承的四川扬琴为例,时值清代乾隆年间,四川扬琴采撷了江南小曲、陕西小调等音乐元素,同时与四川方言语音语调的特性相结合,对唱腔、唱词实施变革,四川方言里多样的儿化音、叠词,使四川扬琴唱词愈发朗朗成诵,曲调愈显柔曼悠长,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这种依托方言的发展变迁,促使曲艺艺术一直保有充沛的生命力。
2 地方方言对曲艺艺术特色的塑造
2.1 方言赋予曲艺独特的语音韵律
语音是构成曲艺表演的重要一环,独特的韵律美借由地方方言特有的声韵调系统为曲艺所拥有,四川方言归属于西南官话,其语音有着声调起伏平缓、入声不见、儿化音繁多等特性,在四川清音表演呈现阶段,艺人借取四川方言的语音特性,将唱词跟音乐旋律进行完美组合。在演唱《小放风筝》之际,通过四川方言那种特有的语调起伏,让唱腔更显灵动俏皮,与那悠扬的曲调协同,形象地呈现出少女放风筝时愉悦欢快的一幕,又如金钱板这一表演,艺人采用四川方言的节奏韵律,配合竹板击打的节奏韵律,产生独一无二的说唱韵律,增添了表演的感染效能[2]。
2.2 方言塑造曲艺鲜明的语言风格
地方方言中多样丰富的词汇及独特语法结构,赋予曲艺以鲜明独特的语言风采,四川方言存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各类俚语及方言词汇,就如“巴适”“要得”“摆龙门阵”这般,这些词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质,在开展谐剧表演阶段,演员采用四川方言的特色词汇与表达形式,营造出一个个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于经典谐剧《王保长》情节里,演员凭借四川方言,灵动地勾勒出王保长狡黠、贪婪的性格模样,引起观众的显著共鸣,此种极具地方风味的语言风格,作为曲艺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
2.3 方言增强曲艺的表演感染力
地方民众日常生活里交流靠的是方言,存有强烈的亲和力及认同感,在观众听到熟悉方言表演的当口,会天然地萌生出亲近感,更易理解且接受表演内容,处于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曲艺团的演出进程里,采用四川方言,让观众仿佛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之内,增添了表演的感染魅力,处于四川扬琴表演期间,艺人借助四川方言诉说成都的历史故事与民俗风情,让观众在体悟艺术的时段,领略到醇厚的桑梓深情,由此让表演实现更棒的艺术效果[3]。
3 地方方言在曲艺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1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量地域文化信息被地方方言所承载,包含当地的历史、风俗以及价值取向等内容,曲艺作为采用方言为表演语言的艺术类别,成为承载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四川清音采用演唱四川地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的做法,实现了蜀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播,经清音改编的《蜀道难》呈现版本,采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鲜活地呈现出古蜀道的艰险与蜀地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依靠这些曲艺展示,地方文化实现辈辈相承,强化了地域文化在认同与凝聚方面的力量。
3.2 方言维系地方文化认同
方言成了地方民众身份认同的显著标志,建立在方言基础上的曲艺表演可唤起民众的文化记忆及情感共鸣,维系地方文化的身份归属,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曲艺团长期走进社区、乡村进行曲艺演出,以四川方言为当地百姓呈上精彩曲艺节目,一旦熟悉乡音飘入耳畔,观众能体悟到艺术的迷人魅力,更可体会到那种强烈的归属与认同之感,该种文化认同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显著 [4]。
3.3 方言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包含曲艺,作为曲艺传承基础的是地方方言,保护且传承借方言承载的曲艺艺术,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点,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曲艺团开展了曲艺培训、走进校园及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培育年轻一代对四川方言曲艺的喜好,实现曲艺技艺的传承,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对传统曲艺节目进行录制及数字化存档,为方言曲艺的传承留下极具价值的资料,显著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拓展。
3.4 方言在语言类曲艺形式中的独特表现力
在相声、快板书,小品、评书等语言类曲艺形式中,地方方言独特的节奏韵律与表达方式,成为塑造鲜活人物的关键要素。以四川方言为例,其特有的儿化音、叠词与声调起伏,赋予语言节目强烈的节奏感。四川曲艺金钱板以竹板击打节奏配合方言俚语,在“跳进”角色时用夸张的方言语调刻画千姿百态的人物的“跳出”叙事时又以方言旁白引发观众共鸣。这种表演通过“摆龙门阵”式的方言表达,讲诉身边人,身边事。把“巴适”“要得”等词汇融入人物对话,既凸显了方言的韵律魅力,又让角色更接地气。本地观众因熟悉方言语境,能迅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质与情感逻辑,使《假瞎子算命》等经典作品通过方言的感染力跨越代际,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
4 地方方言曲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伴随普通话推广实施与城市化进程增速,年轻一代讲方言的频率日益降低,地方方言的生存空间面临挤压,依靠方言的曲艺艺术也面临传承困局,现代娱乐手段的多样化,诸如网络视频、流行音乐这般,引来大量观众驻足,造成传统方言曲艺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减,培养方言曲艺人才时间长、难度甚高,年轻曲艺人才数量不多,也对方言曲艺的发展构成了约束。
4.2 应对策略
为推动方言曲艺的传承跟发展,得采用多样手段,切实强化方言教育,在地方中小学开办方言兴趣课,让年轻一代去认识并学方言,为方言曲艺传承铺就基础,实现表演形式的创新,把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曲艺做改编,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舞台展现形式,还可以借鉴相声、快板等语言类曲艺形式,通过方言特有的节奏韵律与“跳进跳出”的表演手法塑造鲜活人物,既彰显方言魅力,又让人物更接地气。增加政策支撑和资金投放,助力方言曲艺团体的成长,造就专业的曲艺人才,利用与高校合作创建实践基地、开展曲艺大赛等手段,招引了一批年轻人才加入方言曲艺事业,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5]。
5 结论
地方方言成为曲艺灵魂与根基,在曲艺的形成、发展及传承阶段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它赋予曲艺那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构建起了鲜明夺目的艺术特色,更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维系地方归属感的关键载体,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之际,方言曲艺面临大量挑战,要社会各界携手奋进,采用得力举措实现保护传承,由实践可见,经由创新推进、人才培育及文化宣传等途径,能让方言曲艺于新时代迸发新的活力,维护与推动以地方方言为支撑的曲艺艺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而言意义深长。
参考文献
[1] 位俊达 . 苦乐共享烟火人间——评曲艺特色方言剧《老家》[J]. 曲艺 ,2024,(04):54-56.
[2] 吴梦 . 方言曲艺图书编辑中的常见差错及解决对策 [J]. 编辑学刊 ,2022,(03):101-105.
[3] 杨彬 . 用曲艺讲述汉口红色故事——评曲艺剧《三教街四十一号》[J].长江文艺评论 ,2022,(02):36-39.
[4] 高铮 , 施王伟 . 方言与曲艺教学的路径探索 [J]. 曲艺 ,2022,(01):34-36.
[5] 蒋慧明 . 乡音袅袅余韵悠长——刍议当下曲艺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J]. 曲艺 ,2021,(0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