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山丹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高中部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与深化,基于“大思政”理念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大思政”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所有学科、所有教育环节与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创新以及社会实践等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探讨了“大思政”理念的内涵与实践意义,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探索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活动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思政素养。通过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还能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大思政;高中思想政治;跨学科融合;教学创新;社会责任感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塑造。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大思政”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该理念的提出,不仅关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互动,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本文将基于“大思政”理念,探讨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具体优化策略,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人才。

一、理论基础与“大思政”理念的内涵

(一)“大思政”理念的概念

“‘大思政’理念”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有学科教育、所有教育环节和整个教育过程的理念,强调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该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源于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一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课堂的任务,它还需要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相结合,共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核心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协同性和创新性,强调通过多学科融合、跨领域合作以及教育手段的创新来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这一理念的贯彻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二)“大思政”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

“大思政”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推动跨学科的融合与协作。这种融合不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延伸,还包括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例如,语文课中的经典阅读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历史课则通过讲述革命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需求,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的目标。此外,“大思政”理念还契合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响应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需求。它强调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更广泛、更深入的影响力,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大思政”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优化策略

(一)课堂内容的整合与跨学科融合

在“大思政”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优化策略之一是实现课堂内容的整合与跨学科融合。这意味着思政教育要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社会价值观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推动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交融。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结合其中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历史课堂上,则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能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问题,深化对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文化传承等重要议题的认识。同时,“大思政”视角下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强调教育内容的多维度拓展,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激发他们对社会、文化及自我发展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创新

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教学方法与课堂活动的创新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项目式学习(PBL)与问题导向学习(PBL)可以引入课堂,围绕具体的社会问题或思政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通过实践项目的完成来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或实际案例,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接触具体情境或真实案例的过程中,感知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从而在真实世界中看到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关怀。此外,学生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促进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索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与同伴进行深入交流,还能够在互动中建立更强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综合来看,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与自觉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青年奠定基础。

三、结语

“大思政”理念的实施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教学活动的创新,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思政理论的同时,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在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邢甜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入优化策略研究[J].高考,2024(17):160-163.

[2]张丹凤.新课标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0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