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工程的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

作者

黄盼

武汉广益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引言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路面质量是保障交通顺畅与安全的核心。沥青路面凭借优良的使用性能,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路面类型之一。然而,沥青路面施工过程复杂,受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出现车辙、裂缝、推移等质量病害。因此,研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强化质量控制,对延长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

(一)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1. 原材料选择:沥青应根据公路等级、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标号,如高温地区选用针入度较小的沥青,低温地区选用延度较大的沥青;集料需满足强度高、洁净、级配合理的要求,粗集料应采用玄武岩、花岗岩等耐磨岩石,细集料宜选用机制砂,避免使用天然砂;填料采用石灰岩磨细的矿粉,确保无杂质、含水量低。

2. 配合比设计:通过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目标配合比需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范围;生产配合比需结合拌合楼实际筛分结果调整,确保矿料级配符合设计;验证阶段通过试拌试铺,检测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空隙率等指标,最终确定合理配合比。

(二)沥青混合料拌合技术

1. 拌合设备调试:拌合前需对拌合楼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计量系统精准、加热温度稳定。严格控制沥青加热温度( 150-170% )和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 10-30C ),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沥青老化或温度过低影响拌合均匀性。

2. 拌合过程控制:采用间歇式拌合楼进行拌合,确保每批混合料的拌合时间一致(一般为 45-60 秒),使沥青能均匀裹覆集料。拌合过程中需观察混合料颜色是否均匀,有无花白料、离析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拌合参数。

3. 混合料出场检验:出场前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 140-

165℃,改性沥青混合料 160-180C )和马歇尔指标,不合格的混合料严禁出场。

(三)摊铺技术

1. 摊铺前准备:检查下承层平整度和清洁度,若存在坑槽需修补,表面杂物需清理;摊铺设备需提前预热(熨平板温度不低于 100% ),调整摊铺厚度、宽度和速度,确保摊铺连续、均匀。

2. 摊铺过程控制:采用沥青摊铺机连续摊铺,摊铺速度根据拌合楼产量、摊铺宽度确定,一般控制在 2-6m/min ,避免速度忽快忽慢导致路面波浪。摊铺机螺旋布料器应保持稳定转速,料位高度不低于螺旋直径的 2/3,防止混合料离析。人工配合对边角、异形部位进行补料,确保摊铺平整。

3. 特殊情况处理:雨天或基层潮湿时严禁摊铺;摊铺过程中若出现混合料温度过低、离析严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摊铺,清除不合格混合料后重新开始。(四)碾压技术

1. 碾压阶段划分: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 1-2 遍,温度控制在 130-150C ,目的是稳定混合料;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 4-6 遍,温度不低于 110C ,主要作用是压实混合料,提高密实度;终压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 1-2 遍,温度不低于 70% ,消除轮迹,确保路面平整。

2. 碾压工艺控制:碾压方向由低到高,碾压速度初压 2-3km/h ,复压 3-5km/ h,终压 2-4km/h ,相邻碾压带重叠 1/3-1/2 轮宽,避免漏压。碾压过程中严禁压路机在未冷却的路面上转向、掉头或停车,防止路面推移、开裂。

3. 温度控制:严格监控碾压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致路面推移,温度过低则难以压实。低温施工时需缩短摊铺与碾压的间隔时间,必要时采取保温措施。

三、沥青路面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

(一)车辙

车辙主要表现为路面沿行车方向出现的带状凹陷,多因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压实度不够或基层强度不足引起。高温季节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混合料产生塑性流动,形成永久性变形。

(二)裂缝

裂缝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多因温度变化导致路面收缩,或基层反射裂缝引起;纵向裂缝多由摊铺时接茬处理不当、路基不均匀沉降或边缘压实不足造成。

(三)松散与坑槽

松散表现为路面集料脱落,主要原因是沥青用量不足、集料级配不合理或碾压不充分;坑槽则是松散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雨水渗入后加剧集料剥离,形成局部破损。

四、沥青路面质量控制措施

(一)强化材料质量管控

建立原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对沥青、集料、矿粉等逐批检测,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加强材料存储管理,沥青需避光、恒温存储,集料需分类堆放、防雨防潮,避免混杂污染。

(二)规范施工过程管理

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各环节技术要求和责任人。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使其熟悉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采用信息化手段监控施工过程,如利用摊铺厚度检测仪、温度传感器实时记录数据,确保施工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三)严格质量检测验收

施工过程中按规范频率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级配、马歇尔指标,以及路面的压实度、平整度、厚度等。压实度采用钻芯法或核子密度仪检测,平整度用 3m 直尺或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厚度通过钻芯取样验证。验收不合格的段落需及时整改,直至达标。

(四)加强后期养护

路面完工后及时做好初期养护,封闭交通至路面完全冷却(一般不少于 12小时)。投入使用后定期开展路况检测,对出现的轻微病害及时修补,避免病害扩大。根据路面使用状况制定预防性养护计划,如采用稀浆封层、微表处等技术延长路面寿命。

五、结论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精细化与质量控制的严格化是保障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中需注重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规范拌合、摊铺、碾压等环节的工艺参数,针对常见质量问题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可有效减少路面病害,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为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黄晓明。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与质量控制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0.

[2] 李建国。沥青路面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J]. 公路交通科技,2022,39 (05):34-39.

[3] 王丽娟。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 [J]. 施工技术,2021,50 (08):112-115.

[4] 张伟。沥青路面碾压工艺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研究 [J]. 公路,2020,65(06):78-82.

[5] 刘志强。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J]. 交通世界,2019 (24):45-46.

[6] 陈明。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应用分析 [J]. 工程质量,2018,36 (1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