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外科气道护理规范探索

作者

顾珺 安丽娟 马琳 李中华

新疆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830000

引言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具有病情凶险、并发症多、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因颅内高压、脑疝等病理改变常出现意识障碍,导致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道自我保护能力显著下降。同时,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气道损伤及感染风险。相关数据显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可达 30%-50% ,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加重脑损伤,形成 “二次脑损伤” 恶性循环。目前,临床气道护理多依赖经验性操作,缺乏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系统化规范,导致护理措施执行一致性差、并发症防控效果不稳定。因此,探索符合神经外科特点的气道护理规范,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证据,从风险评估、干预措施及效果优化三方面构建护理规范框架,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一、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护理的风险与需求

(一)气道风险因素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风险具有多源性,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意识障碍是核心风险因素,GCS 评分 ⩽8 分的患者中, 90% 存在咳嗽反射减弱,无法有效排出气道分泌物,易导致痰液潴留。同时,颅内高压引发的呕吐症状可能导致胃内容物误吸,而呕吐物中的胃酸与消化酶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增加感染风险。机械通气相关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屏障被破坏,细菌易沿气道黏膜定植;气囊压力异常(过高导致黏膜缺血、过低引发误吸)、吸痰操作不规范(如深度不足、负压过大)均可能加重气道损伤。此外,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肺底部淤血,加之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进一步降低肺通气与换气功能,形成感染易感性。

(二)护理核心需求

基于风险因素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需满足三项核心需求。一是气道通畅维护,需通过及时清除分泌物、调整体位等措施预防梗阻;二是感染防控,需降低外源性污染与内源性定植菌感染风险;三是器官功能保护,需避免护理操作对气道黏膜、肺组织及脑灌注的二次损伤。值得注意的是,神经外科患者的气道护理需兼顾颅内压管理。例如,吸痰时的刺激可能引发躁动与血压升高,导致颅内压骤升,因此需在操作前实施镇静镇痛评估,平衡气道清理与脑灌注保护需求。

二、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道护理规范的构建维度

(一)系统化评估体系

规范构建的首要环节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实现 “风险分层 - 目标调整”的精准护理。评估内容包括基础状态与动态指标两部分:基础状态涵盖 GCS 评分、瞳孔反应、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动态指标需监测痰液性质(颜色、黏稠度)、气囊压力(每 4 小时测量一次)、气道湿化效果(如痰液拉丝试验)及肺部体征(听诊啰音变化)。针对高风险患者(如 GCS⩽6 分、合并呕吐或误吸史),需建立每 2 小时一次的强化评估机制,重点关注气道阻力变化与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浓度,预判气道梗阻或肺不张风险。评估结果需形成标准化记录表单,为护理措施调整提供依据。

(二)分级干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分级干预,分为基础护理与进阶护理两个层级。基础护理适用于气道风险较低患者( GCS>8 分、自主排痰能力尚可),包括:抬高床头 30° -45°(预防误吸同时降低颅内压)、每 2 小时翻身叩背(从下向上、由外向内叩击,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温湿化氧疗(维持气道湿度在 60% -70% )。

进阶护理针对高风险或有创通气患者,核心措施包括:

人工气道管理:气管插管患者每日评估拔管指征,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₂O,声门下吸引每 4 小时一次;气管切开患者需保持切口周围清洁,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规范: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前给予 100% 氧气 2 分钟,吸痰时间⩽15 秒,负压控制在 80-120mmHg (成人),避免反复插入刺激气道。

体位优化: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每日 12 小时以上),需在神经外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体位变化引发颅内压波动。

(三)并发症防控策略

并发症防控需聚焦肺部感染与气道损伤两大核心问题。肺部感染防控采用“三级预防” 模式:一级预防通过手卫生、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声门下吸引等切断感染源;二级预防对疑似感染患者(如体温 >38.5‰ 、白细胞升高)及时采集痰标本送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三级预防针对已感染患者,联合呼吸治疗师制定痰液引流方案(如振动排痰仪应用)。气道损伤防控需规范操作细节:吸痰管选择直径≤人工气道内径 1/2 的型号,避免过度刺激;湿化液采用无菌注射用水,避免生理盐水残留引发气道高渗;拔管前评估喉头水肿风险,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预处理。

三、护理规范的实践效果与优化策略

(一)临床实践效果

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于 2023 年实施本规范后,对 50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显示:肺部感染发生率从实施前的 48% 降至 22% ,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从 9.6 天缩短至 6.2 天,颅内压波动幅度减少 30% 。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 82% 提升至 95% ,表明规范实施在改善临床指标与医患沟通方面均有积极作用。效果改善的核心原因在于:标准化评估减少了护理遗漏,分级干预提高了措施针对性,而并发症防控的提前介入降低了重症感染发生率。同时,规范中 “脑 - 肺协同护理” 理念(如体位调整兼顾颅内压与肺通气)避免了单一目标导向的护理缺陷。

(二)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实践中发现两项主要问题:一是夜间护理评估频率不足, 30% 的痰液潴留事件发生在凌晨时段;二是多学科协作衔接不畅,呼吸治疗师与神经外科护士对体位调整的时机存在认知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引入智能化监测:在人工气道连接端安装湿度、压力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护士站,异常时自动报警,弥补夜间人力不足。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每日早交班时由神经外科医师、护士、呼吸治疗师共同评估患者,制定当日气道护理计划,明确体位调整、吸痰等操作的执行节点。

动态更新规范内容:每季度汇总临床数据,结合最新指南(如 2024 年《神经外科重症气道管理专家共识》)调整干预措施,确保规范的循证性。

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护理需兼顾 “气道通畅、感染防控、脑功能保护”三大目标,系统化规范的构建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本文提出的 “评估 - 干预 - 防控” 三维规范框架,通过动态评估实现风险预判,分级干预提高措施精准度,并发症防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临床实践中已显示出明确效果。

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智能化技术与多学科协作,解决护理中的时间盲区与学科衔接问题,并通过持续数据反馈优化规范内容。该规范可为神经外科重症护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式,助力降低患者死亡率与致残率,改善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温春丽 , 朱陵群 , 胡风云 . 昏迷促醒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光明中医 ,2024,39(19):3998-4002.

[2] 牛晓飞 .N6- 环已基腺苷诱导长时程亚低温联合针刺水沟穴对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脑保护的研究[D]. 天津中医药大学 , 2024.

[3] 贾瑶 . 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颅脑创伤急诊手术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 [D].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2024.

[4] 王姝 .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面罩氧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D].江苏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