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优化方案

作者

梁文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成果中心 830000

一、引言

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感知灾害迹象,及时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和灾害防治争取宝贵时间,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然而,随着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现有的监测预警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进行优化升级,以提高其监测精度、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现存问题

2.1 数据采集环节

当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部分监测站点布局不够合理,在一些地质灾害高发且地形复杂的区域,监测站点覆盖不足,导致数据采集不全面,无法准确反映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例如,在一些山区峡谷地带,由于地势险峻,现有的监测站点难以有效覆盖,使得该区域的地质活动信息难以被及时捕捉。另一方面,所采用的传感器类型相对单一,多集中于位移、雨量等常规参数的监测,对于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变化等对地质灾害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参数监测力度不够,使得获取的数据难以全面刻画地质灾害发生的复杂机制。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土体的抗剪强度,而地下水位的升降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但现有的监测系统往往对这些关键参数的监测不够重视。

2.2 数据传输与处理环节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是影响监测预警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山区等地形复杂区域,由于信号遮挡、通信基站覆盖不足等问题,数据传输容易出现中断或延迟,导致实时数据无法及时送达处理中心。例如,在偏远山区,高山阻挡了信号传播,使得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数据传输时断时续。此外,面对海量的监测数据,现有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待提高。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难以快速准确地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无法满足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分析和预警的需求。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处理速度和精度上都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导致无法及时准确地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关键信息。

2.3 预警模型环节

现行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大多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但随着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新的影响因素的出现,模型的适应性和准确性面临挑战。部分预警模型未能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导致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了预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现有的一些预警模型可能只考虑了其中的部分因素,或者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考虑不足,从而使得预警结果不够准确,无法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优化案例

3.1 案例背景

某山区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降雨充沛且集中,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过去,该山区依赖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该系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监测站点分布不均,在一些山谷和陡坡区域存在监测盲区;传感器类型有限,无法全面获取影响地质灾害的关键参数;数据传输时常中断,导致部分重要数据缺失;预警模型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对新出现的地质变化情况反应迟钝,预警准确性较低,无法有效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改善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决定对该区域的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全面优化。

3.2 优化实施过程

在数据采集方面,专业团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该山区的地质、地形和历史灾害数据,重新规划监测站点布局。在山谷、陡坡等地质灾害高风险且监测薄弱的区域,新增了 10 个监测站点,确保对整个山区的全面覆盖。同时,引入多种先进传感器,除了传统的位移和雨量传感器外,还安装了高精度的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地下水位传感器以及地应力传感器等,以获取更丰富、全面的地质灾害相关数据。在数据传输与处理方面,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冗余备份的数据传输网络。采用卫星通信、4G/5G 通信以及 LoRa 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在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下数据都能稳定传输。例如,在信号遮挡严重的区域,利用卫星通信保障数据传输;在信号相对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 4G/5G 通信以提高传输速度。同时,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引入云计算技术来提升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分析和精准预测。在预警模型方面,组织地质专家、数据分析师等多学科团队,基于该山区地质灾害形成的物理机制,结合新获取的多源监测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对预警模型进行全面改进。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更加复杂和精准的预警模型,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降雨、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等地灾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同时,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更新和校准,使模型能够根据实际地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预警参数,提高对复杂多变地质环境的适应性。

3.3 优化效果

经过优化后,该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数据采集更加全面准确,新增的监测站点和传感器获取到了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能够实时、细致地反映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数据传输稳定性大幅提高,传输中断率从原来的 20% 降低到 5% 以下,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预警模型的准确性得到了质的飞跃,预警成功率从原来的 60% 提升至 85% 。在后续的几次强降雨过程中,优化后的系统提前准确地发出了地质灾害预警,当地政府根据预警信息及时组织人员疏散,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同时也为类似山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优化对于防范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以及预警模型等关键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可以显著提升系统的性能。实际案例表明,优化后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迹象,及时发出可靠的预警信息。然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复杂多变,随着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新的挑战不断涌现。未来,需要持续关注地质灾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劳小敏 , 吴振达 . 基于 WebGIS 的滑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设计与实现 [J].惠州学院学报 ,2025,45(03):36-41.

[2] 孙彬彬 . 姑山矿青山尾矿库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D]. 安徽理工大学 ,2024.

[3] 孔浩宇.基于SSA-BP网络模型的金川露天矿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 , 2024.

[4] 陈玉波 . 云南滇西某盆地周边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泥石流监测预警防控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