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家庭用药的安全管理
李雪红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一、儿童呼吸道感染家庭用药现状与抗生素滥用问题
儿童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和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据统计,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发生 6-8 次呼吸道感染,其中大部分由病毒引起,仅少数情况需要抗生素治疗 [1]。然而,当前家庭用药中存在诸多误区,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问题尤为突出。
抗生素滥用现象在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普遍存在。许多家长将抗生素视为 " 万能药 ",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便自行使用阿莫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多数儿童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缩短病程,反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药物不良反应,更严重的是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使未来真正需要抗生素时疗效降低。
抗生素使用的正确原则应严格遵循临床指征。细菌性感染如 A 组 β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肺炎等确实需要抗生素治疗,但必须由医生评估后开具处方。家长需注意,抗生素使用应坚持 " 足剂量、足疗程 "原则,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应随意停药,以防感染复发或诱导耐药。同时,某些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可能与益生菌产生相互作用,需间隔2 小时以上服用。
除抗生素滥用外,儿童呼吸道感染家庭用药的其他常见问题包括: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计算错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的相互作用风险;以及忽视药物过敏史导致的过敏反应等。这些问题突显了加强儿童呼吸道感染家庭用药安全管理的紧迫性。
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规范药物治疗策略
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是管理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核心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呼吸道感染和症状表现,应选择相应的药物类别,并严格遵守用药原则。解热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家庭处理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首要考量。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两种药物是WHO 推荐的小儿安全退热药,但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而非年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复方感冒药中含有 " 隐形 " 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联合用药时极易导致过量中毒,引发肝损伤 [2]。因此,美国 FDA 已禁止 2 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2-6 岁儿童也需谨慎使用。
止咳祛痰药物的选择需基于症状特点。儿童呼吸道感染常伴有咳嗽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咳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射,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因此,除非咳嗽严重影响睡眠或日常生活,否则不推荐常规使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对于痰液粘稠难以咳出的情况,可考虑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或通过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帮助稀释痰液。
雾化吸入治疗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雾化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浓度高而全身副作用小。常用的雾化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雾化治疗需注意:治疗前30 分钟避免过度进食;使用激素类药物前不要涂抹油性面霜;婴幼儿宜采用半坐卧位,年长儿可选择坐位;雾化后应及时清洁面部以减少药物残留。
中成药的使用在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治疗中较为普遍,但需特别注意辨证施治和药物相互作用。许多家长认为中成药 " 天然无毒 ",实际上中成药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且与西药联用时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医生特别强调,中成药使用应遵循医嘱,避免多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叠加使用,并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三、中药贴敷疗法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对抗生素滥用问题的认识加深和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关注度的提高,中药贴敷疗法作为一种非口服、非注射的给药方式,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管理中日益受到青睐。这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将特制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经皮肤吸收发挥治疗作用,尤其适合抗拒吃药打针的儿童群体。
中药贴敷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医 " 经络学说 " 和 " 内病外治 " 理论 [3]。中医认为,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功能。中药贴敷结合了穴位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双重作用。现代研究显示,贴敷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芥子中的芥子油苷)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通过刺激局部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发挥全身调节作用。对于呼吸道疾病,常选用的贴敷穴位包括天突(颈部)、膻中(胸部)以及涌泉(足底)等。
三伏贴疗法是中药贴敷在呼吸道疾病预防中的经典应用。" 冬病夏治 " 三伏贴依据 " 春夏养阳 " 理论,在夏季阳气最盛时通过穴位贴敷温阳药物(如炒芥子、细辛等),预防冬季易发的呼吸道疾病 [4]。临床观察表明,规范的三伏贴治疗可减少儿童冬季呼吸道感染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中药贴敷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仍需注意潜在风险和禁忌。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贴敷部位皮肤红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即停止使用。皮肤破损、急性感染期发热患儿不宜贴敷;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家长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提供的贴敷服务,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贴敷产品。
四、儿童呼吸道感染家庭药箱的科学配置与管理
科学配置家庭药箱是保障儿童呼吸道感染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药箱不仅能在疾病初期提供及时干预,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误用。根据新版健康素养第 56 条建议,家庭应合理储备常用药物和急救物品,并定期检查更新。
儿童呼吸道感染家庭药箱基本配置应包括以下几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生理盐水鼻喷剂(用于缓解鼻塞);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雾化用生理盐水(辅助排痰);以及根据医生建议备用的特定药物(如哮喘患儿的气管扩张剂)。需特别注意的是,抗菌药物不应作为家庭常备药,必须在医生明确诊断细菌感染后按处方使用。
中药贴敷产品的家庭使用指导:对于希望尝试中药贴敷疗法的家庭,建议:① 初次使用前咨询中医师,根据孩子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贴敷产品; ② 选择正规药厂生产、有明确成分说明和批准文号的产品; ③ 使用前在小面积皮肤测试过敏反应; ④ 严格按照说明书控制贴敷时间(通常2-4 小时,儿童时间更短),避免皮肤灼伤。家庭自行贴敷时,建议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穴位如涌泉穴,而天突、膻中等胸部穴位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定位。
家庭用药的监测与记录对保障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家长应建立简单的用药记录表,内容包括:药物名称、给药时间、剂量、患儿反应等。对于中药贴敷疗法,需记录贴敷部位反应(有无红疹、水泡等)和症状变化。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发热持续超过3 天;呼吸急促或困难;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疹或其他过敏反应;以及任何令家长担忧的症状。
过期药品的处理是家庭药箱管理易被忽视的环节。药品超过有效期后不仅疗效降低,还可能产生有害分解产物。新版健康素养第 56 条明确指出,过期和变质药品不能随意丢弃,应按照有害垃圾处理。建议每 3 个月检查一次家庭药箱,清理过期药品;药品最好保存在原始包装中,以方便核对有效期。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家庭用药安全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通过规范抗生素使用、合理应用中药贴敷疗法、科学配置家庭药箱以及加强家长教育,可以显著提高用药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治疗效果。建议医疗机构加强对家庭的用药指导,推广循证用药方案,促进儿童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李芝帆 . 如何应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 [J]. 家庭生活指南 ,2025,41(06):159-160.
[2] 邬时民 . 秋冬小儿易感冒,复方药剂需慎用 [J]. 家庭医学 ( 下半月 ),2021,(10):35.
[3] 缪志慧 . 中药贴敷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小儿过敏性咳嗽中的效果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5,23(08):17-21.DOI:10.14033/j.cnki.cfmr.2025.08.005.
[4] 姜震 , 熊杰 , 王倩 , 等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三伏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组方配伍规律[J].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7,6(02):79-83+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