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

作者

徐红卫

湖南大学医院 410079

【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院内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时间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以盲选法,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分别实施基础护理、加用认知行为干预。评估患者的疾病认知状况、护理满意度与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的疾病认知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可提升其疾病认知,改善不良情绪,优化护理满意度,保证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冠心病;护理效果

冠心病作为典型的心功能疾病,其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致,例如遗传性因素、性别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该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为:冠状动脉供血、供氧异常,使得心肌功能出现明显的障碍。在实践中,风湿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可能引起。据不完全统计,临床约有95%以上的冠心病患者,都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受损所致[1]。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上,也要从这个方面着手。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无论是药物还是介入术,都需要予以积极的护理方案,以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优化疗效。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院内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4例,时间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以盲选法,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

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为男:女=20:22,年龄介于42 ~68岁,平均值(57.02±3.12)岁,病程在1~12年,平均病程(5.37±2.01)年;

观察组患者性别比例为男:女=21:21,年龄介于41~69岁,平均值(57.18±3.42)岁,病程在1~11年,平均病程(5.41±2.14)年。

以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基本资料分析,确定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影像学检查、临床体征与症状检查,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2)患者可进行有效沟通,无认知障碍;(3)临床资料完备。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缺损;(2)无住院指征,缺乏研究条件;(3)中途退出。

1.3方法

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根据冠心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结合医嘱,予以用药护理、健康宣教、病情监测等内容。

观察组加用认知行为干预,其具体为:

(1)自患者入院,与之进行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喜好、基础性病变等,有助于创建良好地护患关系,全面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2)引导患者自主探索,寻求最合适的环境与状态,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常见的有深呼吸、舒缓音乐收听、散步、闭目养神等。

(3)在沟通中,了解患者已经掌握的疾病知识,对其中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并明确错误认知可能带来的影响,使之端正疾病知识了解中的心态。针对发病原因,为患者讲解正确的预防和处理知识,重视冠心病治疗中医护活动的开展,并加以配合。

(4)可以病例讲解、反问等形式,来对患者的认知进行修正,在树立正确认知的前提下,使之修正自己的不合理或者极端需求,调整护患关系。

(5)鼓励患者在治疗期间,不断接受健康宣教,使之能够及时发现错误认知并进行更正。在自主辨识认知正确或者错误的前提下,可更为理性地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

(6)以患者基本状况为前提,拟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合理饮食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使得患者养成“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好”的饮食习惯,且在饮食种类上,也可以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食物。

(7)引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以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相对常见,在运动量上,也要以患者耐受为主。

1.4 评价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来观察2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负面情绪变化,总分均为100,分值越高状况越差。

以自拟的疾病认知评分量表、治疗依从性量表与护理满意度量表,来对患者的相关状况进行调研。

1.5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需要以统计学软件SPSS26.0来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在分别予以t值和χ2检验后,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负面情绪

护理前,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数据如下。

2.2 疾病认知评分

观察组的疾病认知评分(87.19±4.92)分相较于对照组的(75.12±3.48)分更高(P<0.05)。

2.3 护理满意度与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如下。

3讨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多发的一种心功能病变,患者会有心口疼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多种临床症状。若未能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的进展,心功能障碍严重化,或会诱发心衰、室壁瘤、心脏破裂等,危及个体的生命安全。因其治疗周期较长,合理的护理方案尤为重要。基础护理以用药、病情监测等为主,缺乏对患者的引导。认知行为是一种以认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所开展的护理方案,其能够调整患者的认知、引导其行为,继而保证护理过程中,患者的配合度与依从性,优化护理效果[4]。在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与依从性也相较于对照组占优势。在这种状况下,其在整个治疗中的心理状况,也可得到积极的优化,使之保持积极主动性,自然负面情绪也会得到调整,继而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可提升其疾病认知,改善不良情绪,优化护理满意度,保证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王宏莹.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5):124.

[2] 宋佳.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 母婴世界,2021(7):254.

[3] 陈娟,樊倩,张敏霞.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 贵州医药,2020,44(11):1836-1837.

[4] 周莉. 规范化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标准化,2023(20):27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