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科静脉穿刺失败率高原因分析及技术培训改进

作者

张路遥

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 226400

引言

儿科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操作之一,在药物注射、液体补充、血液采样等处理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患儿体形小、血管浅而细、解剖结构复杂等特点,静脉穿刺失败率普遍较高。失败穿刺不但给患儿增加了痛苦,而且可造成延误治疗甚至引起血管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失败原因,提出完善技术培训及操作环境等解决措施。

一、儿科静脉穿刺失败率的现状分析

(一)儿科静脉穿刺的挑战

儿科静脉穿刺由于患儿体质差异,年龄偏小、血管较纤细,是临床操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儿童血管弹性比成人差,浅表血管多为细小易碎,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给手术带来难度。尤其对于新生儿、婴儿和特殊病理状态的患儿静脉穿刺难度加大。怎样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及风险已成为各大医院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二)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静脉穿刺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因素有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一,患儿配合度不佳及血管条件较差。因患儿体型小,血管易改变,在穿刺时对血管的位置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造成穿刺的失败。另外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和操作人员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不熟练或者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都会因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穿刺的失败,甚至导致血管损伤及感染而进一步影响疗效。

(三)失败率对儿童治疗的影响

静脉穿刺失败率高,直接影响患儿治疗进程和治疗质量。失败穿刺会使药物不能及时输注而贻误治疗时机甚至需多次试输,加重患儿痛苦和焦虑。同时穿刺失败也会导致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进一步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提高医疗成本。长期不能顺利穿刺会影响儿童营养补充和液体平衡、影响儿童身体恢复甚至给预后带来不利。

二、导致儿科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儿童体质差异与解剖结构特点

患儿体形小、血管比较细、深、浅,穿刺困难。尤其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因血管壁薄、弹性差、深浅不一,易受压或扭曲,给穿刺操作增加了复杂性。随年龄增长,儿童血管仍比成人更细、更易损伤,在穿刺过程中血管位置不易判断,易导致穿刺失败。同时体重过轻或患有其他疾病的儿童,其静脉也可能发生变化,进一步增加穿刺难度。

(二)操作技术及人员经验不足

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操作人员经验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初学者或者缺乏经验的医护人员都会对血管结构缺乏敏感性和穿刺技巧而失败。特别是在面对身材瘦小,血管不易于被发现的患儿时,操作失误易伤及血管或者造成多次穿刺而增加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完善技术培训及实践经验积累对提高操作人员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培训不到位、经验不足医护人员易影响穿刺效果。

(三)穿刺环境与设备问题

穿刺环境和设备配置对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亦有显着影响。环境的光线、温度和舒适度等因素都将对操作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太暗或者太吵的环境易导致操作人员误判,加大穿刺失败概率。设备配置与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穿刺设备或者不当的穿刺工具可能不能提供充分的精度与支持而造成穿刺失败。改善穿刺环境和设备条件可有效减少失败率和增加穿刺操作成功。

三、技术培训改进方案

(一)加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儿科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关键是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提高。定期举办培训既可促进医护人员了解患儿血管解剖结构,又可增强患儿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通过模拟演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静脉穿刺基本要领及应急处理,降低了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的故障。同时要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训练,指导医护人员掌握穿刺最新技术及辅助手段,保证技术不断更新升级。

(二)改进穿刺环境与设备保障

穿刺环境及器材的完善,是促进静脉穿刺成功的重要保证。要保证穿刺环境有一个光线好、温度高、气氛安静的环境,以降低外界干扰及提高医护人员操作准确性。同时超声引导设备等现代化穿刺设备和较细的穿刺针具有助于医护人员对血管进行较精确定位,进而降低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故障。对于孩子们特殊的血管条件来说,该装置定制化设计就显得格外关键,其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度以及安全性。通过改善穿刺环境、促进设备保障等措施,既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又有效降低了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可对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技能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及不足之处,依据评估结果拟定相关改善措施。同时反馈机制有助于医护人员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及时认识,促使自身技能持续提高。为确保训练的持续性及成效,各医院要定期组织操作技能再训练,同时对穿刺失败病例进行讨论分析以探讨改进办法。定期评估和反馈既可以促进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医疗团队整体协调性的改善,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服务。

结论

儿科静脉穿刺不成功发生率较高,需要在多个方面加以完善。从提高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改善穿刺环境与设备条件以及建立定期评估与反馈机制等方面可有效减少失败率。加强医护人员训练,特别是根据患儿特殊生理特点进行教育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关键。同时对穿刺环境和设备配置进行了合理的优化,为手术提供了较好的保证。通过不断地完善这些举措,既可降低穿刺失败的发生率,又可促进患儿治疗效果及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淑涓 , 张可 , 王欢欢 , 等 .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1 例 [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 2023, 25(6):658-662.

[2] 谭小茵 . 儿科门诊静脉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分析 [J]. 中外医药研究 , 2024, 3(34):99-101.

[3] 周春芳 , 赵芳 .PDCA 管理法对儿科护士穿刺技术的影响分析 [J].中国卫生产业 , 2024, 21(2):102-104.

[4] 邓成菊 , 熊永英 . 改良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J]. 中国乡村医药 , 2024, 31(2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