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支持模式探索
布威热比古丽·伊斯马伊力
新疆喀什疏勒县罕南力克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是成长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这一转变常伴随着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出现,幼儿可能出现情绪焦虑、行为失调以及生理应激反应等状况。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环境变化、幼儿自身社交能力不足以及个体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妥善应对这些问题,对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体验及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探索有效的心理支持模式十分必要。
一、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一)情绪焦虑
幼儿初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教师与同伴,极易产生情绪焦虑。部分幼儿表现为哭闹不止,紧紧抓住家长不愿放手,甚至在家长离开后长时间哭泣,难以平复情绪。还有些幼儿虽不哭闹,但神情紧张、眼神中透露出不安,对周围的一切充满警惕。他们可能会频繁询问家长何时来接,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缺乏兴趣,总是沉浸在对家庭的思念之中。这种情绪焦虑不仅影响幼儿自身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干扰其他幼儿的情绪,对班级整体氛围造成负面影响。
(二)行为失调
行为失调是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又一显著表现。在生活习惯方面,幼儿可能出现进食困难,对幼儿园的食物不感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午睡时难以入睡,频繁翻身、哭闹,影响正常的作息规律。在活动参与上,部分幼儿拒绝参与集体活动,独自躲在角落,不与其他幼儿互动;还有些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过度活跃或过度退缩的行为,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此外,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抓咬同伴,以此来表达内心的不安与不满。
(三)生理应激
新生入园还可能引发幼儿的生理应激反应。由于情绪焦虑和行为失调,幼儿的免疫系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如感冒、发烧、腹泻等。部分幼儿还会出现睡眠障碍,如夜间惊醒、多梦等,影响睡眠质量。另外,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问题,以及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问题。这些生理应激反应不仅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成因
(一)环境变化
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幼儿面临着一系列显著变化。家庭环境温馨、自在,幼儿在其中享有高度的自由与安全感,熟悉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而幼儿园环境则具有更强的规则性和集体性,空间布局、活动安排、作息时间等都与家庭大不相同。教室里的桌椅摆放、玩具种类和摆放方式,都让幼儿感到陌生;严格的作息时间,如固定的用餐、午睡、活动时间,与家庭相对灵活的作息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幼儿园中教师与同伴都是陌生的面孔,幼儿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和社交网络。这种巨大的环境差异,使幼儿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难以快速适应,进而引发情绪焦虑、行为失调等问题。
(二)社交能力不足
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幼儿社交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入园后的社交挑战。在家庭中,幼儿接触的主要是家人,社交需求相对简单,社交技能锻炼机会有限。进入幼儿园后,需要与众多同龄人交往,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幼儿可能不知道如何主动与同伴打招呼、交流,在集体活动中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当在社交中遭遇挫折,如被同伴拒绝、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进而产生退缩行为,甚至通过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导致行为失调和情绪焦虑。
(三)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性格、气质和成长经历,这些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其入园适应性。性格内向、敏感的幼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产生情绪焦虑和行为退缩。气质类型不同的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难养型气质的幼儿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此外,幼儿的成长经历也会影响其入园适应,如之前有过频繁更换生活环境经历的幼儿,可能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而一直生活在相对稳定、单一环境中的幼儿,可能更难适应幼儿园的变化。
三、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支持模式探索
(一)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鉴于环境变化是引发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入园前需着重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可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幼儿和家长一同参观,让幼儿提前熟悉教室、操场、午睡室等场所,了解各个区域的功能。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如游戏、用餐、午睡等,让幼儿对幼儿园生活有初步的认知。同时,针对幼儿社交能力不足的问题,家长可在入园前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与同龄人交往,例如组织家庭聚会,邀请有同龄孩子的家庭共同参与,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互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打招呼、分享玩具,锻炼其社交技能。此外,考虑到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幼儿,家长和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生活,缓解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二)入园初期的心理疏导
入园初期,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情绪焦虑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温暖的拥抱、亲切的话语,让幼儿感受到关爱与安全感。可以通过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其对家庭的思念。针对行为失调的幼儿,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例如,在进食方面,教师可鼓励幼儿尝试少量食物,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强其进食的信心;在午睡时,教师可以陪伴在幼儿身边,轻轻拍抚,帮助其放松身心,尽快入睡。对于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引导其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和需求,如教幼儿说“我不开心”“我想和你一起玩”等。
(三)家园协同支持
家园协同是解决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的重要保障。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例如,在家中让幼儿自己穿衣、洗手、吃饭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同时,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给予理解和支持,与幼儿一起回忆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的好感。此外,家园还可以共同组织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幼儿在熟悉的家人陪伴下,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四、结论
新生入园适应性问题是幼儿成长转折期常见的挑战,情绪焦虑、行为失调与生理应激反应等问题,受环境变化、社交能力不足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通过入园前开展开放日、引导社交等心理准备,入园初期给予情绪安抚、行为引导等心理疏导,以及家园协同沟通、共同培养习惯、组织亲子活动等支持模式,能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帮助其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敏 . 浅谈基于幼儿视角的入园适应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01):133-135.
[2] 刘洁 . 建立友好关系 助力入园适应 [J]. 学前教育 ,2024,(18):13-14.
[3] 李曼曼 . 对新生家园共育工作的思考 [J]. 儿童与健康 ,2024,(02):66-67.
[4] 王文成 , 焦卫燕 .“新生入园”三步走 [J]. 山东教育 ,2016,(2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