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大赛, 方兴可艾
高丹
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 115000
随着高中校园活动的日益丰富,课本剧大赛举办的也愈加热烈,几乎每一所高中针对高一高二年级都组织过此类活动,年级人数近千的大校,从发出通知到学生选课、排练,再到初赛、决赛,短则两三个星期,长则一个多月。课本剧大赛确实能让学生冲出题海,重视经典名家名篇,但是,不得不说,大多停留于表面,真正的收获,并不让人乐观。活动中不乏恶俗梗、肆意泛滥的网络语言,在此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容我唱一点反调,课本剧大赛并不适合高中生。
举办课本剧大赛的初衷,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能将人物的形象内化于心,如若将课本中的精髓表演出来,确实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本剧确实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有助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准备阶段要编写剧本,组织排练,准备道具,讨论交流,沟通合作等等,参与活动的同学能得到不同方面的锻炼。课本剧大赛也因此成为繁忙、枯燥、压力巨大的高中三年里备受瞩目且参与度极高的活动。
既然是大赛,必然要有所准备,要选择适合舞台表演的课文,要求学生理解准确和感悟透彻,更为艰巨的是,还要能编写剧本,组织同学参演,能租借服装和道具,大家还要一起找时间和场地排练。举办此类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是,高中生时间紧学业重,都是在匆忙间完成上述环节,所以,活动中难免让人常有以下不如意之感:
首先,需要学生适当编写适合舞台表演的剧本,那么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以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拿出基本合格的剧本困难重重,通过老师两三节语文课堂的讲解分析,能感悟出佳作的经典之处,已实属不易了,哪里还能拿的出好剧本呢?而且,本来经典就是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的。学生理解稍有偏差,《百年孤独》《变形记》就没了现实意义,只有荒诞;王熙凤不见了精明周到,只剩下毒辣世故;黛玉没了聪慧,只会耍小性子;而宝玉不见了学识,只会玩闹享乐...... 如此,课本剧大赛的性价比属实太低了,现实中很多课本剧,其实是将经典改成了闹剧,表演看似开心,常常只为取乐,课本剧舞台无异于综艺现场。
其次,再来说说表演,课本剧确实给了一些有表演天赋和表演愿望的同学,提供了一次展现才艺和实现表演愿望的机会,但是,既然是一次大型的活动我们就应该注重其意义,要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要让绝大多数学生有收获,而非只锻炼少数几个学生,不客气的说,即使是表演系的学生经过 4 年的专业学习,也不一定能很好的诠释出经典作品中角色的内在精神和独有的气质,更何况是非专业的高中生呢,其中粗制滥造和对经典不尽如人意的表演可想而知。演好一个角色,必然要沉下心来,揣摩经典,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需要参演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并且还要有行家里手的专业指导。而当大部分剧作不能很好的再现经典,甚至戏说、曲解经典,台下观看的同学,在哈哈大笑中不仅白白荒废了时间,更是极可能将在课堂中培养的文学素养和对名著的兴趣,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肤浅、甚至戏耍的表演中化为乌有。
不客气地说,有多少名导演以经典名著为蓝本,拍摄出的影视作品,都是备受诟病的。可见,对于高中生而言,课本剧大赛并不是一个适合全面推广的活动,因为既没有表演的观赏性,又缺少经典的思想性和启迪性。在此,我依然固守着这样的观点,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开展课本剧,不如举办最传统的、成本最低的经典阅读活动,让学生浮躁的内心于精心阅读中沉浸下来,感受经典的力量,大家畅所欲言,说说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各自的创作特点,谈谈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分享自己在《红楼梦》阅读中收获的传统文化,《百年孤独》怎样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读书交流会不需要大礼堂,利用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来灵活安排,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卷有益之后,更深入的体会语言文字之美。虽场面上不盛大,却沁人心脾,学生各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让本就喜欢阅读的学生对于经典更是爱不释手,让原本没有太多读书体验的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提高和收获。
最后,说说举办课本剧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初衷。今天的学生为什么更加不必开展大型表演类活动,课本剧表演必然需要服装和道具,在物资极大丰富的当下,学生再也不必自己动手制作道具,点开某宝我们需要的物品一应俱全,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从近些年各校运动会过分花哨、眼花缭乱的入场式就可见一斑,这期间,学生忙于租借买,唯独没有动手制作,在买买买中长大的学生,缺乏的恰恰是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而课本剧显然起不到这些作用。在宽敞的礼堂,精美道具,或华丽或统一的服装,或粗陋或搞笑的表演中,我们能看出同学们的全力以赴,也能看出家长的大力支持,全班集资也确实没有多少钱,但我们更应该清楚,这样带有物质化的课本剧活动,既没有提升文学素养和表演能力,又没能借此锻炼学生动手实践,那么提高综合能力也就谈不上了。只但愿这些金钱的投入没有引起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某种攀比。自媒体时代,人人可表演,人人可搭建自己的表演平台,如此看来,这种表演机会也就没有那么难得了。
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中阶段,开展活动实属不易,多年以后回忆往昔,高中三年的为数不多的课余活动也确实令人难忘,正是这个原因,举办活动更应该注重质量,真心希望,留给学生们的记忆是欢笑而不是搞笑,是寻找自我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片刻放松的快感!
在此也郑重声明,我不反对课本剧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戏剧社,让有强烈表演愿望和表演天赋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再现经典,加深同学们对佳作的理解,但是面对种种现实问题,真的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开展此项活动。愿我们的高中生在最好的年纪参加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不新奇,也没必要追赶某种潮流,但一定要有收获,对于经典文学中的灵动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新奇的想象,让学生们有“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欣羡。在凡事求新、娱乐至上的今天,坚守最质朴的学习方式和活动形式,常常更为难得,也更有利于高中生在浮躁的当下守住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