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里运河文化探究的小学项目化作业设计

作者

张芃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一、 引言:素养时代呼唤作业变革与文化融入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均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置于课程育人的中心地位。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背景下,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传统的、以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为主的作业形式,已难以满足素养培育的深层需求。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强调真实情境、复杂问题、深度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其特质与核心素养的内涵高度契合。它将学习目标嵌入有意义的项目任务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高阶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将 PBL 理念应用于作业设计,实现作业的项目化转型,是落实素养教育、减轻无效负担、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关键突破口。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根基。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活细胞,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智慧结晶和精神价值。里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代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为项目化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和真实、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将里运河文化融入小学项目化作业设计,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能从小培养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素养提升、深度融合里运河文化的小学项目化作业设计理念、原则与具体实践路径。

二、 核心素养与项目化作业:理念的契合

1. 核心素养的内涵诉求

核心素养强调在复杂、不确定的现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态度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承担责任。它要求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的、合作的、反思的。这恰恰是传统纸笔作业难以企及的。

2.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优势

真实情境驱动:源于现实世界的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和内在需求。

深度探究与实践: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信息、动手操作、验证反思的完整过程。

跨学科整合:项目任务天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合作与沟通:强调团队协作,在交流、讨论、辩论中深化理解,提升沟通能力

成果导向与多元评价:指向创造有意义的、可分享的成果,评价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

3. 项目化作业作为素养落地的载体

将 PBL 理念融入作业设计,意味着作业不再是孤立的习题,而是精心设计的、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微项目”或“长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化作业的过程中,其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等核心素养得以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自然生成和持续发展。

三、里运河文化:项目化作业设计的丰厚沃土

(一)历史文化传承: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

1. 追溯文明脉络,增强历史认知

里运河贯穿江苏淮安、扬州等城市,是大运河漕运文化的核心区段,留存了码头、闸坝、粮仓等大量物质遗产(如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扬州邵伯船闸)。这些遗迹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漕运制度、商业贸易的 “活教材”,可帮助学习者通过实物观摩、文献研读,理解运河对封建王朝经济运转、政治稳定的支撑作用,建立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系统性认知。

2. 融合多元文化,培养包容视野

里运河作为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曾汇聚了徽商、晋商等商帮文化,以及吴语、江淮官话等方言文化,形成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的多元生态。例如,淮安的 “河下古镇” 因漕运兴盛,融合了南方的精致饮食与北方的豪放民俗,孕育出独特的市井文化。

(二)道德与精神培育:塑造人格与价值

1. 传承治水智慧,弘扬坚韧精神

里运河的治理史充满了人与自然抗争的故事,如明代潘季驯 “束水攻沙” 的治河理念、现代里运河航道整治工程,体现了古人 “道法自然” 的生态智慧与今人 “人定胜天” 的奋斗精神。这些案例可引申至对学习者的品格教育:面对困难时的创新思维(如水利技术的迭代)、持之以恒的毅力(如千年运河的维护)。

2. 弘扬漕运精神,传递责任意识

漕运时期,船工、纤夫等群体形成了 “团结协作、恪尽职守” 的职业精神,如淮安 “纤夫号子” 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此外,运河沿岸的 “义渡”“施粥”等民间善举,也体现了守望相助的道德传统。

(三)审美与艺术熏陶:提升文化创造力

1. 建筑与景观美学的浸润

里运河沿岸留存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如扬州瘦西湖的古典园林(体现 “借景”“框景” 的造园技艺)、淮安河下古镇的徽派民居(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建筑美学)。这些景观不仅是视觉审美对象,更蕴含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

里运河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如淮安的 “淮海戏”、扬州的 “评话”“漆器技艺” 等。这些艺术形式融合了南北戏曲的唱腔特点、手工艺人的匠心精神,是创造力与文化传承的结合体。

(四)生态与社会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素养

1. 生态保护理念的渗透

里运河从古代 “漕运动脉” 到现代 “生态廊道” 的转型,蕴含着深刻的环保启示。例如,近年来对运河水质的治理、沿岸湿地的保护(如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生态修复工程),可作为生态教育的典型案例,讲解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 社会实践与社区参与

里运河文化的保护与活化离不开公众参与,如淮安 “运河文化志愿者” 团队对历史建筑的调研、扬州 “运河文化节” 的市民共创模式。这种 “文化共治”模式可引导学习者走出课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培养沟通能力与公民意识。

是i、基于素养提升与里运河文化融合的小学项目化作业设计原则

1. 素养导向性原则

作业设计的核心目标明确指向特定核心素养(或素养群)的发展。例如,设计“里运河古闸模型制作与原理探究”项目,重点培养科学探究、技术应用、工程思维;设计“运河边的老手艺寻访与传承小提案”项目,则侧重人文积淀、社会责任、实践创新。

2. 文化浸润性原则

将里运河文化作为项目的情境、内容、资源和精神内核。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附加,而是让学生在探究任务中,自然而然地接触、理解、认同、思考运河文化,感受其魅力与价值,激发文化自信和乡土情怀。

3. 情境真实性原则

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真实或拟真情境。利用本地运河资源、社会热点、或模拟真实问题。真实情境是驱动深度学习和素养迁移的关键。

4. 任务挑战性与驱动性问题原则

设计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核心任务,并提炼出能激发学生持续探究兴趣的、开放的、非良构的“驱动性问题”。例如:“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我们家乡的里运河?”(驱动整个项目),“古人没有现代机械,是如何建造坚固的运河闸坝的?”(驱动工程探究子项目)。

5. 实践探究性原则

强调“做中学”:作业设计必须包含调查、测量、制作、访谈、创作、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避免纸上谈兵,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中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合作共建性原则

项目任务通常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时明确合作要求、角色分工(如资料搜集员、记录员、设计师、汇报人等),促进学生沟通协作、冲突解决、集体智慧的形成。 项目化作业的产出成果应多样化,超越传统作业本,如研究报告、模型、海报、剧本、微视频、宣传册、展览、社区倡议书、公开演讲等。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分享、交流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升表达能力和影响力。

评价伴随与发展性原则

设计贯穿项目始终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使用观察记录表、项目日志、小组互评表、阶段性成果检核表等,关注探究方法、合作态度、问题解决过程);成果性评价(使用量规评估最终成果的质量);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历程、遇到的困难、收获的成长)。评价聚焦素养发展,而非仅关注知识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