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引种环节的布病防控要点
庞丽霞 万佳宏 汪亭
重庆市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 408400 重庆市南川区楠竹山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40840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疫病具有传播途径广、感染率高、危害周期长的特点,不仅会导致牛羊繁殖性能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还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体液、排泄物或食用未消毒乳制品等途径传播给人,引发人体长期发热、关节疼痛、乏力等症状,甚至导致慢性感染,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引种是牛羊养殖产业优化品种结构、扩大养殖规模的关键环节,但也是布病跨区域传播的主要风险点,部分养殖主体存在引种前未严格筛选供种单位、引种中未规范检疫、引种后未执行隔离观察等问题,导致外来感染牛羊引入场内,引发布病疫情扩散。因此,明确牛羊引种环节布病防控的技术要点与操作规范,对降低疫情传入风险、保障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布病病症介绍
1.1 牛布病病症
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潜伏期 2-6 周,慢性感染可长达数月,妊娠母牛为主要易感群体,典型症状为妊娠 4-8 个月流产,流产前有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 39.5-40.5‰ 、阴道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等表现,流产多产死胎或弱胎,且易继发胎衣不下与子宫内膜炎,导致长期不孕,公牛感染后以睾丸炎、附睾炎为主,表现为睾丸肿大变硬、触痛,严重时萎缩,精液含菌致配种能力丧失。此外,部分牛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却持续排菌,成为场内传播源。
1.2 羊布病病症
羊对布鲁氏菌易感性高于牛,症状更典型,妊娠母羊多在妊娠 2~3 个月流产,流产前精神不振、离群、乳房肿胀、阴道流带血黏液,流产后多数能自行排胎衣,少数因胎衣不下引发子宫炎,导致繁殖障碍。公羊感染后主要患睾丸炎,睾丸肿大疼痛,严重时坏死并丧失配种能力,羔羊感染多呈急性,表现为体温40-41℃、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关节肿胀、行走困难,部分因败血症死亡,羊群中也存在大量隐性感染个体,通过乳汁、粪便、精液排菌,增加防控难度[1]。
2 牛羊引种环节的布病防控要点
2.1 做好引种管理
引种管理是阻断布病传入的首要环节,需贯穿全流程并遵循“源头可控、过程可溯”原则。引种前,优先筛选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近 3 年无布病疫情且防疫体系完善的规模化供种场,通过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核查其近 12个月布病监测覆盖率 100% 、阳性率 0,实地检查病畜隔离区、消毒设施及养殖档案完整性,同时要求提供近1 个月内省级或市级机构出具的布病检测报告(采用 RBPT、SAT 或 ELISA 法,结果均为阴性)。引种时,现场查验牛羊健康状况,剔除精神、体表、生殖系统有异常的个体,核对《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确保证物相符且在有效期内;运输选用可消毒的专用车辆,赛前用 2% 氢氧化钠或 10% 漂白粉消毒,控制密度(牛每头 ⩾1.5 ㎡、羊每只 ⩾0.2 ㎡),超 6 小时运输需备足饮水干草,路线避开布病高发区。引种后,立即建立含供种单位信息、引种详情、检疫及检测报告编号等内容的档案(保存 ⩾3 年),为每头牛羊佩戴耳标实现个体与档案关联,并在 1 周内将引种信息向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备案,接受监督管理。
2.2 加强监督检测
监督检测是引种环节布病防控的关键手段,需构建“监管 + 自检”双重机制。引种前15 日,养殖主体需向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交含引种品种、来源地、供种单位资质等信息的《牛羊引种计划申请表》,机构 5 个工作日内审核,重点核查供种单位疫情与资质,跨省引种还需通过电子出证系统核实布病监测记录,不合格计划予以驳回。引进牛羊到场后24 小时内,需在县级机构监督下全群复检,牛采颈静脉血 5-10mL, 、羊3-5mL,标注信息低温保存送检,采用“RBPT初筛+SAT 确诊”流程,SAT 效价牛≥1:100、羊≥1:50 判定为阳性,全阴则出具合格证明进入隔离,阳性个体立即隔离并扩大检测范围[2]。确诊阳性牛羊需由县级机构监督扑杀(用戊巴比妥钠安乐死),尸体通过深埋(坑深 ⩾2m ,铺生石灰)或焚烧(温度 ⩾800∘C )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场地、车辆、工具等先清洗再用 2% 氢氧化钠消毒(作用 ⩾2 小时),粪便垫料堆积发酵 ⩾21 天。引进牛羊混群后纳入常规监测,每季度抽样检测(比例 ⩾10% ,覆盖引进及接触个体),用 ELISA 法提升敏感性,每年年底委托第三方开展风险评估,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优化防控。
2.3 严格隔离观察
隔离观察是防止引进牛羊携带布病扩散的关键,需执行“独立分区、全程监测、达标混群”制度,隔离期不少于 45 天,隔离区设在场地下风向,与原有养殖区距 ⩾500m ,有物理隔离设施,划分饲养、粪便、消毒区,配专用设备,入口设消毒通道与更衣室,转入后每日 2 次监测体温及精神、食欲、生殖系统状态,异常个体立即单独隔离检测;分别在第 15、30、45 天做布病血清学检测,全阴方合格,阳性则延长隔离并全群检测 [3]。饲养用全价饲料,饮水氯制剂消毒(余氯 0.3-0.5mg/L ),密度控制为牛≥3 ㎡/ 头、羊 ⩾0.8 ㎡/ 只,每日清粪,每周交替用氢氧化钠等消毒 2 次。隔离期满且所有检测合格后,需逐步实现与原有牛羊混群。首先选择 3-5 头健康状况良好的引进牛羊,与原有牛羊中相同年龄段、健康状况相近的个体进行小范围混群(混群比例 1:1),观察 7 天,若未出现异常症状,再逐步扩大混群规模,直至全部混群,混群后 1 个月内,需加强对引进牛羊的观察,每日监测其采食、饮水、社交行为,确保其适应新的养殖环境。
2.4 强化人员防护
强化人员防护需覆盖引种全流程接触人员,按岗位配备防护装备:接触牛羊时穿防护服、戴医用口罩与乳胶手套,采集样本或处理污染物时升级为 N95口罩、护目镜及丁腈手套,避免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操作中若不慎接触分泌物,需立即用 75% 酒精消毒再冲洗。人员进出隔离区需经消毒通道,脱防护用品时逐件消毒,离开后洗澡换衣,同时建立闭环健康监测制度,每日早晚各测 1 次体温,记录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
)、乏力、关节酸痛等疑似布病症状,需立即停岗,前往定点医院进行布病抗体检测,同步上报当地疾控部门,排查近期接触史,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健康随访,严防布病人际传播与疫情扩散。
3、结束语
总之,牛羊引种环节的布病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源头管理、过程监督、隔离监测、人员防护四个维度构建全流程防控体系,任何环节的疏漏均可能导致疫情传入,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与公共卫生风险,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广布病防控新技术,提升防控效率,推动布病防控工作向科学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乌云毕力格 . 羊布病防控中生物安全措施的关键要点 [J]. 北方牧业 ,2025, (02): 18.
[2] 叶琛 , 李开放 . 牛羊引种环节的布病防控要点 [J]. 当代畜牧 , 2023, (12):135-136.
[3] 帕尔哈提·司马义 . 羊布病的症状与综合防控要点 [J]. 北方牧业 , 2023,(24):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