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央企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

作者

王雄春

华能西藏能源销售有限公司 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电力央企档案工作面临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的双重挑战。尽管档案管理在支撑企业运营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其战略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当前,部分企业仍存在档案管理制度碎片化、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治理效能的提升。若能将档案管理深度融入业务流程与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可优化资源配置,更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从顶层设计视角系统研究档案工作的优化路径,对推动电力央企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电力央企档案工作现状

1.1 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进展

当前电力央企档案标准化建设已进入体系化阶段。多数企业基本建立了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框架,包括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核心环节的流程规范。在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下,电子文件管理逐步替代传统模式,元数据管理(描述文件属性的结构化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初见成效。然而标准化深度仍显不足:一方面,单套制归档技术(仅保存电子文件的归档模式)的应用范围有限,档案管理系统与业务平台的接口兼容性薄弱,导致跨系统数据交换存在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标准执行呈现明显的区域梯度差异,基层单位尤其偏远项目部的执行力度较弱,仍存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行的双轨制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硬件基础设施升级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配套机制建设滞后形成新的矛盾点。档案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尚未系统建立,对新兴技术标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标准落地效果。同时,现有标准体系缺乏动态更新机制,难以适应新能源项目快速扩张等业务变化。这种制度框架与实际效能间的显著落差,本质上反映了标准建设中系统性思维的缺失。

1.2 档案管理的企业治理定位

从现代企业治理视角审视,档案管理的战略定位存在结构性偏差。在组织架构层面,档案部门普遍被设置为行政支持单元,职能定位集中于基础保管服务,未能纳入企业核心价值链。相较国际先进实践将档案管理深度融入战略决策、风险控制的成熟模式,国内电力央企的治理整合明显滞后。部分企业虽尝试将档案工作嵌入内部控制流程,但多停留在临时性举措层面,尚未形成常态化协同机制。

这种定位偏差在业务实践中产生连锁反应。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风电、光伏等项目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档案管理未能同步嵌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设计阶段的技术参数归档、建设期的过程文件管控、运营期的设备档案维护等环节存在管理盲区,导致关键档案的完整性受损。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合规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档案管理缺位可能放大企业的法律风险。例如项目验收档案缺失可能触发合规性质疑,设备运行档案不完整将影响安全责任追溯。档案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的战略价值,亟待通过治理体系重构实现系统性开发。

2 现存问题分析

2.1 制度执行与技术应用短板

电力央企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执行层面存在显著落差。标准规范的实操性不足导致基层单位执行弹性过大,部分偏远项目仍沿用传统经验式管理。技术应用方面,区块链等新型档案存证技术(利用分布式账本确保档案真实性的技术)的推广进程缓慢,多数企业停留在试点阶段。档案数字化进程呈现 " 重扫描轻治理 " 倾向,大量电子档案缺乏规范的元数据标注,影响后续开发利用。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标准迭代速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现有系统难以支撑新能源项目特有的档案管理需求。这种制度与技术的双重滞后,本质上反映了资源投入的结构性失衡。

2.2 与业务、风险管理的协同不足

档案管理在业务流程中的嵌入度严重不足。项目全生命周期各关键节点缺乏档案管控要求,导致竣工资料缺失、过程文件散失等现象频发。在风险管理维度,档案工作未能有效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重要业务活动的档案留存要求不明确。合规性风险尤为突出,监管部门要求的证明性档案时常出现收集不全、整理不规范的情况。相较国际同行将档案作为风险防控基础资源的做法,国内电力央企的协同机制建设明显滞后。这种割裂状态不仅制约档案价值释放,更可能因关键证据缺失而放大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在跨境项目增多背景下,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档案合规要求差异加剧了管理难度。

3 优化策略

3.1 强化顶层设计,融入治理框架

电力央企档案管理效能的提升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性重构。建议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治理的顶层设计,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项委员会,直接对档案战略规划进行决策监督。通过制定《档案治理章程》,明确档案部门在重大决策中的参与权,确保档案管理要求嵌入公司章程和治理制度。在组织架构调整方面,可考虑将档案管理部门提升为一级职能部门,与法务、风控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当建立档案价值评估体系,将档案管理成效纳入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从制度层面提升其战略地位。这种治理结构的重塑,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档案工作边缘化问题。

3.2 完善标准体系与数字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应当从 " 有没有 " 向 " 好不好 " 转变。建议参考 ISO 15489 等国际标准,构建动态更新的档案标准体系。重点推进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全面实施,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可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档案存证系统,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应当建立档案管理系统与 ERP、PLM 等业务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业务流程与档案管理的无缝衔接。值得关注的是,需要针对新能源项目特点制定专项档案管理标准,解决风光发电等新型业务带来的特殊管理需求。通过建立标准实施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并优化标准执行效果。

3.3 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建议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高层管理者开展档案战略价值培训,对专业人员强化数字技能培养。可考虑设立档案管理专业职称序列,建立与技术序列并行的职业发展通道。在激励机制方面,实施档案创新奖励计划,鼓励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同时,应当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高校合作开设电力档案管理特色课程。为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重点培养既懂档案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可以探索建立区域档案人才共享中心,解决基层单位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通过人才梯队建设和机制创新,为档案管理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结论

电力央企档案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当前存在的制度执行偏差、技术应用滞后及协同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顶层设计重构、标准体系完善和人才培养等系统性策略加以解决。未来应当着力推动档案管理向价值创造转型,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发展框架,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档案支撑。

参考文献:

[1] 丁 秀 梅 . 数 智 化 视 角 下 的 电 力 档 案 服 务 模 式 探 析 [J]. 兰 台 内外 ,2025(15):43-45

[2] 冯秀梅 , 宁家银 , 江文君 , 桂波 . 电力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研究 [J]. 知识经济 ,2024(19):33-3582

[3] 无 , 张聂鹏 , 张文豪 , 李义芳 . 在践行“ 文化自信” 中提升“ 档案自信”——国网镇江供电公司聚力打造电力档案文化生态链 [J]. 档案与建设 ,2024(5):73-77

[4] 张涛 . 电力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商业 2.0(经济管理),2021(22):0148-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