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保供背景下应急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与快速响应机制研究
王雄春 王秀文
华能西藏能源销售有限公司 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电力保供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环节。应急档案管理作为企业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其体系化建设亟待突破传统模式。当前,档案数据的碎片化存储与低效响应机制难以匹配新型电力系统对实时决策的需求。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应急档案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更能为能源结构调整与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底层数据支撑。这一研究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
1 电力保供与档案管理的战略关联
在实现 " 碳达峰、碳中和 " 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电力系统转型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的基础支撑,档案数据不仅记录历史运行状态,更为关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电力保供能力。
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需要处理海量运行数据,这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时响应需求,而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快速调取历史预案和设备档案至关重要。
档案管理对能源安全的保障体现在多个层面。完整的设备全生命周期档案有助于风险预判,精准的负荷数据支持清洁能源消纳。结构化的档案数据还能促进跨部门协同,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信息基础。当档案系统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时,其价值将得到充分释放。
服务于 " 双碳 " 目标,档案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能效数据分析可以优化发电调度,全过程碳足迹档案为减排核算提供依据。因此,现代化档案管理已成为连接电力保供与国家战略的重要纽带。
2 应急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2.1 标准化与数字化框架设
构建高效应急档案管理体系,首要任务是建立严谨统一的标准规范。档案分类与编码规则构成体系运行的基础,需严格遵循行业通用标准并结合企业特性制定。这些标准须覆盖档案采集、整理、存储、调阅全生命周期过程,形成闭环管理机制,特别需注重适配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和应急响应的时效需求。
数字化是实现档案高效管理的关键路径。通过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数据的集中存储与高速检索。系统架构应优先考虑可靠性与安全性,分布式存储通常是适宜的选择。其中,细致的元数据管理(指对档案内容、背景、结构等信息进行描述的数据管理)至关重要,为每份档案建立包含来源、时间、责任人等关键信息的完整描述,这是有效利用档案数据的基础支撑。系统功能应设计灵活的多维检索机制,确保在紧急状态下的信息快速定位。
2.2 智能化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赋予档案管理强大的分析处理能力。平台化部署能够高效处理海量异构档案数据。对历史故障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可识别风险模式,支撑预见性的维护策略。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手段,能有效解析非结构化文档,极大提升档案信息的可利用性与价值密度。
区块链技术在保障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采用联盟链(一种由多个预选组织共同管理的区块链类型)架构建立档案存证系统,利用其共识机制和数据不可篡改特性,能够确保证据链的可信。档案的任何变更均生成带有精确时间戳的链上记录,形成清晰的审计轨迹。这一技术为电力应急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档案管理流程。智能分类算法可自动识别和归档档案类别,图像识别技术加速了纸质档案的电子化进程。在应急响应启动时,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系统能够主动关联跨领域档案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关联的背景参考和处置线索。此外,深度学习模型的运用,有助于从历史案例中提炼优化应急处置方案。
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开创了档案管理新维度。通过在关键电力设备部署感知单元,可实时采集运行状态数据并自动归档。这些动态更新的运行档案与设备静态档案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设备健康图谱,大幅提升了状态感知和潜在风险识别的能力。一旦设备出现异常征兆,系统能够瞬间联动相关历史档案数据,为故障快速诊断和精准响应提供核心信息支持。这种动态、主动的档案管理模式是提升电力应急响应效能的重要保障。
3 快速响应机制设计
建立科学合理的快速响应机制需要构建严密的分级响应体系。根据不同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设置响应层级至关重要,每个层级都应有明确的职责边界。例如,省级调度中心与市县供电单位之间需形成高效的纵向协同通道。通过构建共享信息平台,可以实现跨层级实时数据交换,确保重大事件时集中调配资源,局部问题时快速自主处置。
应急预案的标准化整合是提升响应效能的基础。针对现行预案分散管理的问题,构建统一的预案数据库具有必要性。采用结构化存储方式,将预案核心要素分解存储于数据库模块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智能系统可基于事件特征自动匹配预案要素。预案需要建立持续更新机制,定期融合演练反馈与实际处置经验进行修订。
跨部门的高效协同构成应急响应成功的关键支撑。建立基于应急指挥平台的多方联动机制,使调度、运维、物资保障等部门无缝衔接。当监测系统识别到异常状态时,系统将自动触发事件驱动的响应流程(指依据预设规则启动协同动作的运行模式)。协同机制应规范责任主体与时限要求,从而形成完整闭环管理。
4 案例分析与实践建议
当前电力应急管理实践中,华能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融合形成示范模式。在辽宁凝冻灾害中,华能新能源运维平台通过实时调取风机故障数据与无人机远程勘查,仅用两天完成灾情评估,其核心在于构建了集数据监测、智能诊断、远程指挥于一体的事件驱动的响应模式(依据实时数据自动触发应急流程的技术架构)。类似地,华能山东分公司创新“驭风行动”,融合风功率预测与 AI 故障预警,疫情期间确保 737 台风机全容量运行,实现单日发电量 2256万千瓦时与设备可用率99.9%,彰显预防性维护与数字化管控的协同价值。
基于华能实践可提炼三条优化路径:
(1)预防体系前置化,如华能即墨风电场通过疫情动态监测率先启动防控机制,在区域封控前完成全员三轮核酸,从源头阻断风险传导;
(2)技术赋能实战化,借鉴华能“全国产化分散控制系统”经验(自主可控的电力工控核心技术),将故障诊断响应速度提升至秒级,强化极端工况下的系统韧性;
(3)多级协同标准化,参考海南台风救援案例,以占全网 25% 装机提供40% 电量,依托集团- 区域- 场站三级指挥链路实现资源跨域调度。
建议行业聚焦预案动态迭代与新技术融合,通过无人机巡检、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构建“评估- 优化- 验证”闭环,持续提升极端场景应对能力。
5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电力保供背景下应急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与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三维架构设计,构建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档案管理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事件驱动的响应模式与多层级联动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档案管理作为电力系统韧性建设的关键支撑,其价值在 " 双碳 " 目标背景下愈发凸显。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真实性保障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及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应急响应效能优化。
参考文献:
[1] 孙 迪 . 电 力 安 全 事 故 应 急 管 理 体 系 研 究 [J]. 花 炮 科 技 与 市场 ,2025,32(2):157-159
[2] 金卫健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内涵建设与推进策略研究 [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5(1):76-81
[3] 徐凤娇 , 秦挺鑫 , 孙世军 , 朱坤双 , 王皖 . 电力作业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研究构建 [J]. 标准科学 ,2024(10):71-77
[4] 王伟峰 . 电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风险控制措施研究 [J]. 管理学家 ,2025(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