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语境下鲁迅经典作品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赵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 150400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新媒体语境下鲁迅经典作品《拿来主义》的教学创新。通过融合新媒体资源与数字化工具,设计从“喻体转译”到“文化重构”的进阶实践教学活动。实践中发现用新媒体能让学生相对更容易理解鲁迅的杂文,还能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本文提出,新媒体对教经典作品有三方面重要价值,还对以后教学中怎么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鲁迅经典作品;《拿来主义》;情境化教学

在数字化时代,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和依赖性增强。然而,鲁迅杂文教学一直面临挑战,其所处时代与当下相隔甚远,思想深邃、语言独特,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障碍。

本文旨在探索新媒体与经典文本教学的结合,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拿来主义》教学,利用其丰富资源和多样形式,让学习更直观有趣,打破经典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构建技术赋能的语言实践课堂范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创新点一:新媒体资源与数字化工具的深度整合

(一)信息手段的创造性应用

在教学过程里,情境创设极为关键,我费了不少心思,特意挑了哔喱哔喱网站短视频,把它当作“评论写作”任务的有力驱动。这种方式相当新颖,拿“洋节日在国内的流行现象”来说,这可是当下社会热议的焦点。在B站短视频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相关视频,呈现出了大家对洋节日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觉得洋节日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带来了全新的娱乐和社交方式;但也有人满心忧虑,生怕洋节日会对本土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视频时,如同一头扎进了人声鼎沸的辩论现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场争议的激烈复杂。我趁势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任务——用鲁迅的口吻来评价这些热点事件,我们知道现在的00后都是“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小就在数字化环境里长大,对网络语言极为熟悉,也相当敏感,这样的任务既能训练他们用鲁迅的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契合了他们网络话语表达的需求,在哔喱哔喱网站关于“洋节日”短视频的加持下,学生们训练了自己对社会对社会点事件的评价能力,感受了鲁迅语言的魅力,还训练了自己批判性思维,一举多得。

横向联系《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凭借尖锐的文字,对反动势力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学生在用鲁体评价热点事件时仿佛穿越时空,与鲁迅先生并肩,对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思想感同身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去钻研鲁迅是如何用词、怎样表达态度的。假以时日,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就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

(二)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

在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部分,我们实现了多模态文本的交互。这是一种极为先进且极具创意的教学方法。以《拿来主义》这篇经典课文为例,我们通过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对其进行跨媒介解读。首先,播放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资料犹如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使学生们得以直观地洞悉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情景。比如,视频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破旧的街道、人们穿着老式的服装、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拿来主义》创作背景的理解。同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是一些关于当时外国文化入侵的场景,一些旧中国的文物被掠夺的画面等,与课文内容相互印证。多模态展示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使他们不再拘泥于文字,而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深入领略《拿来主义》的深刻意蕴。

我想在必修下册讲授《阿房宫赋》的时候,我也一定要利用新媒体、利用人工智能软件制作出阿房宫的三维模型图,这样学生们就能通过视觉直观真切的感受阿房宫昔的风貌,课堂效果一定非常棒,同学们对阿房宫的宏伟壮观有了直观的感受,理解起课文也一定更容易更通透。

二、创新点二:从“喻体转译”到“文化重构”的进阶实践

(一)语言转化活动的设计逻辑

本体—喻体互译法的运用:《拿来主义》第八、九段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按照本体—喻体互译法,将“大宅子”还原为“文化遗产”。让学生对比两段文字,能清晰看到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各种元素,体会鲁迅文学化表达的强大张力。例如统编版必修下册的《祝福》,鲁镇就像“大宅子”,充满封建礼教束缚,也有像祥林嫂这样善良淳朴的人。把《拿来主义》和《祝福》里的“大宅子”对比分析,学生能更深刻理解喻体的异同,熟练运用本体—喻体互译法。

“喻体属性表格”的搭建:设计“喻体属性表格”,从情感色彩、象征意义、逻辑关联等维度剖析喻体。“大宅子”(文化遗产)在情感色彩上,一面令人敬仰向往,一面又引人困惑无奈;象征意义上,象征民族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逻辑上,与当今文化传承发展紧密相连。表格为学生搭建深入理解比喻的脚手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透过比喻看到事物本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文化立场建构的迁移路径

首先引导学生们对现实议题的思辨,以“洋节日现象”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探讨。引导他们用《拿来主义》中有破有立的思考方法评价洋节日现象,思考其对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圣诞节时商场的装饰和促销活动,让学生回忆过节感受,调查周围人看法,像分析《沁园春·雪》中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文化的碰撞融合一样,全面理解洋节日现象背后的复杂情况。

其次文升华化价值,从“拿来主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面对洋节日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洋节日中富有创意的庆祝方式可增添文化活力,但不能丢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进而从“拿来主义”升华到“文化自信”,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就像中国品牌名创优品、蜜雪冰城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以及海信在欧洲杯的高知名度,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接纳外来文化,守住文化立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论与启示

(一)新媒体资源为经典教学注入活力的三重价值

课堂教学实践中新媒体资源的融入首先所以拉人可拉近经典品与空间距离。新媒体的热点、直观性,趣味性、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融入教学后,经典不再高高在上,成为了现代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让抽象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文献矩阵等工具,能清晰呈现文章的结构思路,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第三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学习活动,能真正融入其中,深刻体会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二)未来教学的展望

未来教学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的“技术表演”,不能忽视课文理解。应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合理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发“鲁迅杂文数字教学资源包”是不错方向,整合相关新媒体素材、课件、练习题等,方便教师获取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系统学习鲁迅作品。

研究表明,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鲁迅经典作品教学意义重大。合理运用新媒体资源、探索新教学法,定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