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艳

湖南省常德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在不断加快,这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化工厂爆炸、纺织厂火灾等问题在网络上频繁曝光,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这一角度而言,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效率,更好的未雨绸缪,降低损失。

1. 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应急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

体系、机制不健全是影响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这导致各个业务单元不能及时的掌握当前环境的基本情况,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需要多个部门相互之间信息共享、上下游衔接、互相配合,单纯的某个单元无法完成全部的任务,比如,我国的网络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消防、环保以及卫生等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其次是职责边界界定不清晰。因为网络监测工作涉及部门多,所以存在多头管理、工作重叠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缺漏无主管部门或人员负责,导致网络监测漏洞时有发生。一旦发生问题,各部门又会扯皮推诿,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开展,甚至导致应急预案启动出现异常。最后,应急后的报告制度机制不完善。突发的环境问题会直接影响人民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因此应急监测单位有责任也有义务要结合具体的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料基于实际情况和不同维度进行标准的报告书的撰写,一方面要如实的反应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1.2 监测人员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必须要有一支专业能力较强的队伍承担环境监测任务,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全局应急观念,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并科学应用各类技术、方法和手段,保障应急监测工作的科学开展。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人员能力建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首先是专业型人才不足,甚至存在很多关键技术掌握在兼职性岗位人员手中,而真正熟练应用应急监测技术并进行深耕研发的关键人才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相关部门在人才选拔中门槛比较低,甚至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人才也会纳入监测队伍,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能力建设。其次,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培训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尽管从国家层面已经下发了相关文件和要求,要定期举办应急培训以及演练相关的任务,但是受到了资源的限制等原因,人力配备不足,导致培训以及演练相关工作的效能不足,真正出现环境突发事件很难保障应急工作有效开展。

1.3 设备设施亟需改进提升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而言,硬件设施设备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应急监测仪、PH 监测仪以及含量测定仪器等设备,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仪器设备和设施相对落后,高精尖设备明显不足,影响了业务开展的效率。首先是设备分配不均衡,省级的应急监测部门的设备资源相对比较充足,但地市级、县级的应急设备却相对落后,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特别是设备老化问题严重,甚至已经影响了应急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是设备维护不到位。事实上,在实际应用中,应急设备的使用频率是非常低的,甚至有些设备一年都不会启用一次,但是,必须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以及保养,应急设备的特点就是一旦使用即非常紧急,所以必须要避免设备老化以及过度损耗导致设备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费用问题以及人员的安全意识问题,保养工作并没有被重视起来。此外,从各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应急设备总体上处于总量缺乏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设备采购预算不足。

2.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策略

2.1 完善应急监测体系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相关工作的开展而言,体系能力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检测体系、机制的不断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污染事故发生时,各个应急监测中心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快速进入状态,紧急应急,高效开展具体工作,整体协调资源和部署任务。首先,要在制度、机制层面做到持续改善,根据实际情况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开展应急监测体系的机制改进,充分结合实践进行调整,保障应急监测及处理事项有制度可以依据,弥补疏漏之处。其次,要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制度、流程和机制的要求开展工作,依据标准执行文件,并做好验证。例如,从企业的角度而言,要开展环境风险源头调查具体核实相关工作,建立危险物数据库。一旦出现危害事件,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污染物的信息,比如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性质和危害程度等,以更好的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这实际上就要求相关的监测部门要与相关单位做深度的交流和密切的配合,必要的情况下要出台相关管理措施进行登记,并借助信息技术智能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互通。

2.2 加强人员能力建设

在人员能力建设方面,必须要重视从两个维度开展工作。第一是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强化专业的应急监测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方面可以和对口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高校优质人才进入到岗位工作中来,为人才队伍引进新鲜血液,强化组织能力,有效调整人才结构。当然,这也需要从人才管理的角度来进行机制建设,包括激励政策等的落实。第二是内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针对于环境应急监测人员要分层分类识别能力,做到人才培养“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真正有助于应急监测工作开展的培训,必要的情况下要注意通过行业间的交流以及外出探访学习等方式强化人才能力。此外,必须要关注关键人才的流失问题,要从组织层面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谨慎空间留住关键人才,确保关键人才能够发挥最大价值。

2.3 加强资源投入

环境应急监测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新时代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预算投入,强化资源投入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以有效支持应急干工作的开展。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基于相关的政策和倾斜性的福利为应急监测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不仅可以缓解应急部门的压力,还能够保障设备的质量,为应急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注重设备做到合理分配,均衡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分配资源,基于研究对于实践隐患、危险程度以及设备仪器的必要性做论证分析,并合理规划相关费用的使用。第三则是要注意互助性,不仅信息共享,设备设施等硬件也可以基于开源节流的原则共享,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应急监测部门而言,能力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应急监测部门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效率、保障技术、方法以及软硬件的先进性,以此更好的保障环境应急事件突发时,可以有效的应对问题,降低总体损失。本文从机制建设、人才体系建设以及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环境应急监测部门相关业务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邹敏 . 浅谈环境应急监测及相关注意事项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6):166-168.

[2] 时圣店 , 孙雪 , 谢南 . 浅谈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环境科学导刊 ,2020(1):134-135.

[3] 邢化峰 . 强化基层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N]. 中国环境报 ,2020-03-02(23).

[4] 王新娟 , 肖洋 , 王琛 .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