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结构重构实践研究
尹丽娜
隆德县教师发展中心 宁夏 756300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教育正经历由结果导向向过程与思维培养的转型。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强调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与评估手段的有机统一,为提升课堂质量与实现精准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现实中,目标模糊、教学与评价脱节等问题仍较突出,制约了教学效能的提升。基于此,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出发,系统探索课堂结构重构路径,不仅契合新课标改革要求,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初中数学课堂结构的理论基础
教学评一致性指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与评估手段三者在教学设计中形成逻辑关联与实际配合,确保教学过程围绕目标有序推进。该理念强调“教学—学习—评价”的统一,是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精细化教学的重要路径。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结构不仅体现为步骤安排,更反映出知识逻辑与目标导向的整合策略。然而传统教学常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过程反馈,重结果轻过程,导致教学目标虚化与评价失效。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的引入,有助于通过目标设定清晰化、过程评价常态化、教学任务导向化,重构课堂结构,提升教学的整体性与实效性,为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变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方向。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结构中教学评脱节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教学目标设定与课堂教学实施存在脱节现象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虚化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教学引导作用。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深,目标设定过于宽泛,未能结合知识内容、能力层次及学生差异进行具体分解,导致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课堂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忽视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使数学核心素养难以落地。教学活动与目标之间缺乏清晰映射,课堂实施效果与预期产出偏离明显,削弱了整体教学成效。若教学目标无法精确界定并有效指导教学全过程,教、学、评之间就难以形成统一体系。因此,应提升目标设定的明确性与可操作性,确保课堂结构围绕核心目标展开,实现教学效能的持续提升。
(二)教学活动设计缺乏与评价标准的有效对应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活动设计普遍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更关注内容呈现与讲授技巧,忽视了学习成果与评价标准的系统对应,导致教学活动与目标达成存在断层。教学设计未充分体现目标层次性,学生掌握情况的监测机制也不完善。部分任务设计过于简单,难以反映学生思维发展与实际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价难以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影响学习成效的精准判断。同时,课堂中教师主导现象突出,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学活动产出难以服务于后续评价。当教学与评价脱节,教学评一体化便难以实现,课堂效能也随之下降。因此,教学设计应以评价体系为基准,确保各环节与目标紧密衔接,提升课堂系统性与有效性。
(三)课堂评价形式单一难以支撑目标达成监测
当前初中数学评估体系存在明显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期末笔试,难以动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普遍关注最终成绩,忽视对学习方法、思维过程与解题策略的系统追踪,导致评价结果难以有效指导教学改进。课堂中诊断性评价应用不足,师生互动评价环节缺失,学生主体性未被激发,反馈机制不畅,影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针对性。单一评价方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监测,削弱教、学、评的一体化协同功能。为优化课堂评估,应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增强目标与评价的动态关联,突出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三、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一)明确核心目标体系引领课堂结构精准定位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课堂结构的有效重构应以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体系为前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目标表述笼统、层级不清等问题,难以有效指导教学过程与评价安排。为实现课堂结构的精准定位,需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结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掌握、思维提升、应用能力等不同层次,形成分层分类、逻辑清晰的目标体系。同时,目标设定应贴近学生实际,体现可达性与发展性,避免“高空飘”或“碎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围绕目标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确保“教”“学”“评”之间形成有机联动,从而实现课堂结构的科学配置与教学重心的合理分布,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提升教学效能与学生学习质量。
(二)优化教学环节设计实现教与评的协同融合
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课堂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教学环节与评价环节的深度融合。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常出现教学与评价脱节的问题,教学活动难以支撑目标达成,评价又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为此,应在教学设计初期,将评价标准嵌入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边教边评、以评促学”。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探究、设置任务驱动等方式,使教学活动既体现数学知识生成,又服务于能力测评与素养培养。同时,应明确各环节教学目标与评价指标的对应关系,确保每一教学活动都承担相应的评价功能。借助课堂观察、过程记录、即时问答、作业诊断等多元方式,动态采集学生学习数据,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通过优化教学流程,强化教学与评价协同,能够有效推动课堂结构重构,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生成性。
(三)丰富多元评价手段提升课堂评估的敏感性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课堂评价不仅是结果检验,更应承担过程监测与教学调控功能。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多依赖终结性纸笔测试,难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评价敏感性不足。为提升评价效能,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形成性评价、自评互评、课堂观察与学习档案等方式,增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实时感知。将评价嵌入课堂提问、小组合作、任务完成等环节,有助于教师动态掌握学生思维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设计评价量规、观察表等工具,提升评价操作性与反馈价值。多元评价既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又能激发其反思意识,真正发挥评价在优化课堂结构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中的关键作用。
结语: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引领下,初中数学课堂结构重构已成为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通过强化教学目标引领、优化教学与评价协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的系统性与有效性,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当前实践中仍存在教学评脱节、结构松散等问题,需持续推动理念转化与实践创新。未来应加强教师培训、丰富教学资源、完善配套机制,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中的深入落地,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张涛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 [J]. 新智慧 ,2024(19):37-39.
[2] 李晶 .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与方法探讨 [J]. 中学数学 , 2023(8):65-67.
[3] 王义芝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课堂评价分析 [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18):84-86.
[4] 严国元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学数学月刊 , 2024(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