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到初中的语文衔接教学策略与实践探讨
宋运燕
江西省龙南师范附属小学龙翔校区 341700
摘要:在基础教育的关键过渡阶段,小学至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关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与学业质量提升。当前教学中,知识体系断层、学习方法更迭不畅、教学方式适配性低等问题凸显。本文基于教育发展需求,深度剖析现存困境,从整合知识架构、引导学习转型、优化教学模式三方面构建衔接策略,并探索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指导的实践路径,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平稳过渡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中语文;衔接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实践
引言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培育的核心路径。小学到初中的跨越,不仅是学段的更迭,更是语文学习在知识深度、思维层次、学习自主性要求上的质变。然而,现实教学中,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在知识衔接、方法指导、能力培养上存在割裂,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出现学习畏难、成绩下滑等现象。探索科学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与实践方法,成为完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小学到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 语文知识体系衔接的断层现象
小学阶段语文知识以基础字词、简单阅读与写话为主,注重直观感知与形象记忆,内容碎片化、浅层次。如字词教学多停留在认读与简单运用,阅读局限于童话、寓言等故事性文本,写作以看图写话、日记等短篇幅练习为主。而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迅速向系统化、专业化转变,文言文、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具备文本分析、主题提炼能力,写作更强调结构布局、思想表达的深度。例如,文言文学习涉及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阅读需分析写作手法与情感内涵。
1.2 学习方法与习惯培养的衔接不足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多依赖教师督促,学习方法机械重复,如通过反复抄写记忆字词、背诵范文应对写作。教师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与自主学习机会少,缺乏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资源整合等能力。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要求学生具备预习、复习、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等能力。但小学未培养起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致使学生难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不会主动梳理知识脉络,面对大量阅读与写作任务时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初中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模式,学习效率低下。
1.3 教学方式与学生适应度的衔接矛盾
小学课堂氛围轻松活泼,教师常借助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进度缓慢,注重知识的反复巩固。初中语文课堂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与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节奏紧凑,对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要求高。从小学到初中,教学方式的骤然转变,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部分学生在初中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解速度,对抽象的知识讲解不适应,加之初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相对减少,学生易产生陌生感与学习焦虑,影响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到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的策略构建
2.1 整合语文知识体系的衔接策略
构建一体化的语文知识框架,需打破小学与初中知识的壁垒。在字词教学上,小学高年级可逐步引入构词法、近义词反义词辨析等知识,为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学习奠定基础;阅读教学方面,小学阶段后期增加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初步接触,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与初中阅读分析能力要求相衔接;写作教学中,小学引导学生从简单叙事向有条理表达过渡,初中在此基础上深化主题挖掘与结构构思训练。
2.2 引导学习方法与习惯转变的衔接策略
小学阶段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本、读书笔记,培养总结归纳与反思习惯。进入初中后,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掌握精读泛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修改作文等方式,提高写作逻辑性与表达准确性。此外,开展学习方法交流活动,邀请初中优秀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组织小学与初中教师联合教研,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培养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习方法与习惯的转变,适应初中学习要求。
2.3 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适应性的衔接策略
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应逐步过渡、有机融合。小学高年级教学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适当增加知识讲解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初中起始阶段教学注重降低坡度,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轻松氛围,帮助学生适应。同时,加强小学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交流,建立联合备课机制,共同研究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师了解小学教学方式与学生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熟悉的教学元素,减少学生陌生感;小学教师掌握初中教学要求,提前渗透相关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实现教学方式的平稳衔接,提升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
三、小学到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课程设计中的衔接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是实现语文衔接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使用上,小学高年级可补充与初中知识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简短文言文、经典现代文片段,让学生提前接触初中阅读文体;初中起始阶段教材编排可适当放缓节奏,设置过渡性学习内容,如将小学学过的字词、句式进行拓展延伸。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可开设阅读与写作拓展课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初中可设立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3.2 课堂教学环节的衔接实施要点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衔接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导入环节,初中教师可采用与小学相关的生活情境、故事等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在知识讲解环节,结合小学已学知识,通过类比、迁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如讲解初中修辞手法时,联系小学学过的简单比喻、拟人句进行对比分析。在课堂互动上,借鉴小学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
3.3 课后学习指导的衔接强化方法
课后学习指导对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教师布置趣味性、实践性作业,如制作手抄报、讲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层次性与综合性,如布置分层阅读任务、主题写作训练,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同时,建立小学与初中课后辅导衔接机制,小学教师在毕业前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初中教师在入学初期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与答疑解惑。此外,鼓励学生参加语文社团活动、阅读写作竞赛等,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习兴趣与特长,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强化小学到初中课后学习的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
四、结论
小学到初中语文衔接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与长远发展。面对当前存在的知识体系断层、学习方法转变困难、教学方式适配性差等问题,需从整合知识体系、引导学习转型、优化教学实践等多维度构建策略。通过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指导等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实施,实现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帮助学生顺利跨越学段鸿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节奏,为其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凌鹏国.小初语文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20):59-60.
[2]晋伟.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脱节问题原因及策略[J].现代教育,2019,(12):60-61.
[3]钟萍.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J].华夏教师,2020,(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