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探讨
刘延兴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8500
引言
在矿山生产中,带式输送机是物料运输的关键设备,承担着将矿石等从采掘现场运输至加工地点或存储区域的重要任务。传统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多依赖人工操作与简单机械控制,存在效率低、安全性差、能耗高等问题。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化控制成为提升矿用带式输送机性能的必然趋势。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显著提高运输效率与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
1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运输效率
智能化控制系统采用多参数协同优化算法,通过激光扫描与称重传感器实时获取物料分布特征,建立输送量 - 带速动态匹配模型。变频驱动单元依据工况变化实现无级调速,消除传统阶梯式调速带来的效率损失。物联网平台集成沿线设备状态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最优运行策略,使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输送效能区间。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控制模块可预判生产波动趋势,提前调整运行参数来维持稳定吞吐量。
1.2 增强安全性
多源异构传感器网络构建三维立体监测体系,高精度振动分析模块能识别轴承早期微损伤特征。红外热成像仪配合光纤测温系统建立温度场动态模型,预警异常温升现象。张力闭环控制采用模糊PID算法,实时补偿皮带弹性形变量。北斗定位系统监测输送带纵向位移,毫米波雷达检测跑偏量可达 ±0.5mm 精度。智能诊断引擎融合设备历史数据与实时信号,实现故障溯源与剩余寿命预测。
1.3 降低能耗
永磁同步电机与矩阵式变频器组成高效动力单元,根据负载转矩需求动态优化励磁电流。再生制动装置将下运工况动能转化为电能回馈电网。基于运输阻力模型的功率分配算法,自动平衡多驱动单元出力比例。物联网云平台分析用能数据特征,生成分时段节能运行策略。环境感知模块联动通风系统,降低巷道空气阻力造成的附加功耗。自适应控制算法通过动态调整托辊间距参数,减少旋转部件空转摩擦损耗。
2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关键要素
2.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感知器官”,负责实时采集输送机的各种运行参数。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张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跑偏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可监测电机、滚筒等关键部件的温度,防止过热损坏;张力传感器能实时测量输送带的张力,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输送机运行速度,为速度调节提供依据;跑偏传感器可及时发现输送带跑偏情况并发出报警信号。传感器需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以适应矿山恶劣的工作环境。
2.2 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是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大脑”,决定着系统如何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对输送机进行控制。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 PID 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PID 控制算法简单实用,通过对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的调整,可实现对输送机速度、张力等参数的精确控制;模糊控制算法无需精确的数学模型,能够处理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矿山运输环境;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不断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或组合使用多种算法。
2.3 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是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神经脉络”,负责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并将控制指令发送至执行机构。在矿山环境中,由于空间广阔、干扰因素多,对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要求较高。常用的通信方式包括有线通信(如以太网、现场总线)与无线通信(如 Wi-Fi、ZigBee、4G/5G)。有线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高的优点,但布线成本较高、灵活性差;无线通信则具有安装方便、灵活性强的特点,但易受干扰、传输距离有限。
2.4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是操作人员与智能化控制系统交互的窗口,应具备直观、易操作的特点。通过人机界面,操作人员可实时查看输送机的运行状态、参数设置、故障报警等信息,并可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如启动、停止、速度调节等。人机界面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采用图形化界面与简洁的操作流程,降低操作人员的学习成本,提高操作效率。
3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实践要点
3.1 系统集成与调试
智能化控制系统集成需要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构建分布式控制架构。系统硬件层面需重点考虑防爆型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位置优化,确保检测数据覆盖输送机全线关键节点。控制器应采用工业级 PLC 搭配嵌入式处理单元,构建双冗余控制回路保障系统鲁棒性。通信网络宜采用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混合组网,配置环网冗余协议防止单点失效。软件集成需开发统一数据中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融合。调试阶段需建立三级验证体系:单元调试验证单设备功能完整性,子系统联调测试接口兼容性,全系统试运行评估动态性能指标。
3.2 人员培训
培训体系应采用理论教学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基础知识模块涵盖变频传动原理、传感器检测技术、工业通信协议等核心技术要点。操作实训需开发数字孪生培训平台,模拟各类工况下的系统操作流程,包括启停序列优化、速度模式切换、联锁保护测试等关键操作。维护课程应重点讲解智能诊断系统的告警代码解析方法,以及振动频谱分析、红外热像图判读等先进故障检测技术。能力培养需设置分级考核机制:初级认证考核标准操作流程执行能力,中级认证测试异常工况处置水平,高级认证评估系统参数优化能力。
3.3 维护与管理
维护体系应构建预防性维护、预测性维护、主动性维护的三层防护机制。日常巡检采用智能点检终端自动采集设备振动、温度、电流等特征参数,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异常状态的早期识别。周期性维护需制定差异化保养策略,对驱动单元实施油液颗粒度检测,对滚筒轴承进行声发射检测,对控制柜开展绝缘电阻测试。关键部件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基于运行小时数动态调整维护周期。智能管理平台应集成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故障数据建立预测规则库。开发故障树分析工具,实现从报警现象到根本原因的逆向追溯。建立备件智能预警系统,根据设备劣化趋势自动生成采购建议。
结束语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是矿山运输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提高运输效率、增强安全性、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设计传感器技术、控制算法、通信网络与人机界面等关键要素,并注重系统集成与调试、人员培训、维护管理等实践要点,能够有效推动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 晓 东 . 带 式 输 送 机 煤 流 智 能 化 控 制 系 统 研 究 [J]. 矿 山 机械 ,2025,53(04):67-70.
[2] 赵基富 .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研究 [J]. 能源与节能 ,2024,(10):191-193+211.
[3] 岳彩斌 . 带式输送机智能化联合驱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 [J]. 机械管理开发 ,2024,39(03):197-198+201.
[4] 刘曾辉 .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探讨 [J]. 冶金管理 ,2022,(21):58-60.
[5] 王腾飞 . 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J]. 煤矿机械 ,2020,41(12):183-186.